学院新闻

返回
我院教授杨舰主编新书《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科学与科学家》 解码烽火岁月中的科学担当

发布时间:2025-08-14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场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一场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战争,它改变了战后人类历史的进程。而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产生的科学技术——雷达技术、原子弹、计算机、“喀秋莎”火箭炮、DDT杀虫剂……对战争的走向和世界格局的变化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正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力量如何在各个反法西斯战场助力维护正义的人们?中国的科学家在抗战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这本书,给出了答案。

清华SIGS人文社会科学部教授杨舰团队与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旗下的大象出版社,集结国内多位科学技术史名家共同打造科普读物——《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科学与科学家》,旨在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向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讲述科技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参与到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典型故事,展示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的历史。

杨舰(中)出席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科学与科学家》新书分享会(图源:大象出版社)

近日,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重庆开幕,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旗下的大象出版社举办了《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科学与科学家》新书分享会。杨舰作为主编出席了分享会,并介绍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立意。

受大象出版社邀请,杨舰与其学生团队将其过往的二战史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整合,形成一本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让中小学生、青少年、大学生以及社会读者等各类非专业人群,均能从书中理解中国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独特地位。本书的每一章都是一个独立的短篇,读者可以“直奔”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进行选读。

中国人在抗战中的科学贡献不应被忽视和遗忘

走进战争的科学家,不仅运用科学创造着种种战胜敌人和保障自我的新手段,而且在战争的艰苦条件下,为了全人类持久的幸福与未来,坚持不懈地努力,推动科学的发展。

在本书的序言中,杨舰谈到,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在贵州山沟里,继续进行物理学基础理论的中微子研究;西南联大的师生,在敌机轰炸下的简陋教室中,坚持高质量的教学和科学前沿的理论探索;列宁格勒种子研究所的科学家在德军的重重包围中也没有间断至关重要的种子研究,即便是在断粮的情况下,有些人直到饿死也没有动用一粒种子充作食粮……

“中国人在抗战中的科学贡献,在当时很少像雷达、原子弹、计算机那样引发世界范围的关注,但若稍加留意便会发现,中国科学家在抗战期间同样做出了许多了不起的、值得称道的工作。”杨舰表示,战后的科技崛起很大程度上源于战时科研成果的持续发展和应用。在这一进程中,中国科学家对世界科技发展的贡献不应被忽视和遗忘。

“尽管当时中国的科研条件极为艰苦,科学实力也相对西方国家较为薄弱,但中国科学家的抗争意志却毫不逊色。”杨舰表示,他们在战争中的付出与贡献,与其国际同行相比,同样值得称道。

科研火种的延续离不开战火中的坚守

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战争一旦爆发,整个国家从前线到后勤再到社会保障体系,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要从根本上减少战争、减轻战争对人民的摧残,需要建立更全面系统的认知视角。主创团队在书的案例选材上,选取了大量非战斗场景的研究案例,包括营养学、社会学、卫生学等多个领域,从侧面展现战争和战争中的科学对世界的影响。

“在抗战时期,中国的科学家同样肩负着保存科学火种的使命,即便在极其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依旧默默无闻地坚持开展研究,维持科学事业的持续运转。”杨舰说道,这种令人肃然起敬的坚守,非常直观地体现在中国科学教育的延续上。“当时各大高校纷纷内迁至大后方,如西南联大等,始终没有中断教学科研工作。这种坚持,本身就是中国近代史和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杨舰强调,中国的科学家不仅是自觉投身抗战的先锋,更是在战乱中科研火种的守护者。正是科学家们这种矢志不渝、追求卓越的精神,使得战争结束后中国的科学研究不仅没有停滞,并且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选材方面,杨舰表示,中国抗战科学史研究是近现代科技史研究中相对薄弱的领域,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当时中国科学基础薄弱,在世界前沿领域贡献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当时中国的科研基础过于薄弱,将科学作为国家战略力量而进行系统动员的理念成熟较晚,与西方自上而下的动员模式不同,中国的科学抗战则呈现出自下而上的特征。“在当时的中国,科学家和民众自发组织起来,自觉运用科学知识来支援前线、保家卫国。”杨舰表示,这是一种建立在科学家和民众自觉、自发意识的基础之上的中国抗战特点。书中也给出了相关的案例,如清华师生自发学习制作防毒面具以支援前线等。

研究历史的根本意义:直面历史,直面当下与未来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表示,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更需要科学家精神,这本书就很好地诠释了“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含义,“非常值得青少年以及所有人好好读一读。”

“研究历史的根本意义在于直面历史,直面今天。”杨舰说道,“当今世界的战争,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看似离我们很遥远,实际上战争的影响会从不同角度直接或间接地波及每个人的生活。我们之所以要纪念历史、牢记历史,正是为了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战争、面对当下与未来。”

正如本书序言最后所说:“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日子里,面对变幻的世界风云,本书的作者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回顾和揭示反法西斯战争中各个战场上的科学家是怎样以科学的力量助力维护正义的人们扫除横行一时的法西斯阴霾,并以高尚的理性和人格力量推动着科学的车轮行进在维护人类福祉的正确轨道上。愿他们的功绩为人们所铭记,愿他们以不屈的奋斗所赢得的和平,为千秋万代所珍惜!”

回望历史,寄望未来,让我们一同致敬用科学之光照亮黑暗的革命先烈,让驱散战争阴霾的科学家精神,永远矗立在人类文明的精神高原上。


部分信息来源:人民网、光明网、大象出版社

记者:叶思佳

图片:受访者提供

审核:聂晓梅、林洲璐


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