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像“风险投资、私募股权”这样的词眼儿一听便是金融领域的“行话”,而今,我院面向非金融专业的学生也开设了“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课程。2013年秋季学期,我院的选课手册上增加了面向非金融类硕士、博士以及青年教师开设的“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英文名:Venture Capital and Private Equity)课程,该课程是为贯彻落实《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关于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意见》而开设的,由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原招商局科技集团董事长、我院科学与管理学部顾立基兼职教授和我院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部陈伯成副教授共同讲授。
为非金融专业学生开设的金融课程有何特点呢?课程将采取何种教学模式?非金融专业的学生选修该课程能学到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清芬》记者采访了顾立基教授。
新颖:从企业家的角度看风投
其实,“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这门课程的名称并不新鲜,据顾立基教授介绍,我院为总裁班〔在职培训〕、金融财务MBA和金融硕士都设有该课程,然而,2013年秋季学期面向非金融专业学生开设的,却又是不折不扣的新课。顾立基教授打了一个比方,如果说为金融硕士开设的“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课程讲的是“如果做金融业务该怎么做”,那么,面向非金融专业学生则讲的是“如果做企业必须了解什么”,前者是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讲,而后者则是从“企业家”的角度来讲。
据介绍,课程将介绍企业成立以后的管理,如成长规律、财务陷阱、兼并与收购等,课程还介绍实业与金融的关联,让学生初步了解股权投资基金基本原理及操作实务,在虚拟经济逢勃发展的大势下,学会善用虚拟发展实业。所以,无论将来到政府工作、还是到企业工作,或者自主创业,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对“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有一个总体概念和了解。
灵活:哈佛商学院教学模式
据顾立基教授介绍,该课程将采用哈佛商学院教学模式,即案例教学。课程共16学时,除第一讲“深圳成功企业长大案例——蛇口基因”及最后一讲“案例研究和课程总结”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外,其余课程将大量采用深圳成长企业的案例,进行案例展示、案例路演和案例讨论,以学生演讲为主、教师点评为辅。小组自愿组合,组长竞争产生,各小组自由选择案例进行研究和路演,在此过程中完成知识积累、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思维的结合。
相关案例有中集集团成长案例、新桥收购深发展案例、联想弘毅重组中联重科案例、卓扬科技投资与重组案例、清华紫光收购美国上市公司展讯案例、雷军与小米手机案例、多利农庄案例、手机网游项目、 LED项目、饭统网项目、移动终端项目、互联网导购项目等。通过深圳成功创业企业及企业家案例,分析企业成长的关键,挖掘企业成长的共同基因,归纳企业家的素质,引导思索、提供启示、促进行动。
提升:丰富现有创业课程
不单授课角度新、教学模式灵活,该课程也是我院结合“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特色而做出的课程设置创新。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教学理念与模式,为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人才培养特色,我院逐步开设了一系列创业类公共课程,如“高新企业创办与管理”、“创业管理”等。据相关反馈,创业课程的开设,为我院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脱颖而出以及自主创业提供有效的帮助。新开设的“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将进一步丰富我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同时,选修该课程要求预修“高新企业创办与管理”、“创业管理”课程,或者课前自学《创业管理学》、《创业学》、《高技术创业管理—创业与企业成长》、《创业的轨迹》等参考书目,也意味着我院创业课程体系已向着多层次、立体化的方向发展。
该课程角度新颖、授课方式灵活,内容实用而富有启发意义,有助于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迅速成长为管理者,有助于非金融类学生进入金融业,也有助于初创企业较健康地成长,建议有兴趣的同学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