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分享

    艺术硕士阳光课堂走进深圳劳务工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3.10.24

    10月22日,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程的阳光课堂环节,任课教师戴吾三教授带领艺硕13班全体同学走进深圳劳务工博物馆进行现场教学。

    深圳劳务工博物馆是深圳宝安区政府建设的“十大民心工程”之一,她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成千上万的劳务工来到深圳,为经济特区的建设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劳务工博物馆建筑虽然没有深圳博物馆那么气宇轩昂,宏伟壮观,然而,这栋坐落在僻静角落里不起眼的小灰楼,却是一幢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的厂址。在这里,一件件带着鲜明时光印记的文物都是深圳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进程的一个个缩影。

    戴老师强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是简单地坐在课堂上探讨的学术理论,更重要的是启发大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与实际社会状况结合起来,从而促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得以提升。通过参观深圳劳务工博物馆,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能够更好地理解深圳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了解那些在深圳这块热土上创造了伟大奇迹的劳务工群体的光荣历史。

    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深切地感到,劳务工博物馆不仅是一座从基层劳动者角度来设计的博物馆,同时,从设计的宗旨、功能、内容、结构到参观流程、空间布局、实物展示、版面设计也都十分用心,它融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功能为一体,可以说是一座以马克思主义艺术观来指导和设计的艺术博物馆,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这门课程来说,到这座博物馆进行现场教学真是再适合不过了。

    很多同学们表示,这次阳光课堂不仅让同学们进一步认识了深圳这座城市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的变化历程,同时,也引发了大家对社会发展需求与个人发展规划相结合的深入思考,激励大家尽快地学习和掌握社会需求的知识和能力,以便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文/王暖暖 摄影/郑天霞)

    图为师生们参观劳务工博物馆

    图为戴吾三老师在进行现场教学

    图为师生们在劳务工博物馆门前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