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清华大学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的要求和工作部署,进一步加强我院师德师风建设,11月28日下午,我院举办第二届师德师风建设系列活动之“专注教学科研,潜心教书育人”——李俊峰教授教书育人专题报告会。报告会由培养处、院办、院工会、研工办联合举办,院长康飞宇、副院长胡洪营、院工会主席戴吾三出席报告会,我院全体教职工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胡洪营副院长主持。
李俊峰教授现任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党委书记、清华大学教授提名委员会委员,是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在清华大学任教20年来,李俊峰教授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取得了卓著的成绩,于2004年担任国家精品课负责人,2008年担任国家教学团队负责人,2011年获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12年获北京市师德标兵,2013年入选“特支计划”,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连续五届被清华大学研究生评为“良师益友”,被清华大学本科生评为“我最喜爱的老师”。
报告会上,李俊峰教授从“专注航天、潜心育人、乐为人师”三个方面与我院教师分享了教书育人的体会和经验。李俊峰教授从他从事的科研工作——航天科技谈起,以“空间交会对接”、“航天员舱外活动仿真”、“小行星防御和俘获”、“深孔轨道优化”为例,提出在科研工作中要引导学生“服务重大工程,关注国际前沿”。在谈“潜心育人”的体会时,李俊峰教授就研究生入学前的交流、因人而异的选课建议、科研过程的多层次团队指导、毕业生就业指导等诸多方面与我院教师进行了经验分享。对于“乐为人师”,李俊峰教授谈了他对高校师德规范的思考和实践,并提出了“以学生受益为检验,毕业生对国家长远贡献”的教学目标,“以国际一流为标准,培养博士生学术能力”的科研目标,“以国家需求为指引,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社会服务目标。李俊峰教授认为,科研、服务成果应通过教学研究转化为教学资源,提高育人水平。
此外,李俊峰教授还畅谈了如何“更新教育理念”,包括他对知识与能力、素质与境界、创新、考试、师生关系等问题的辩证思考和实践经验,总结归纳出了“学习和科研中的四重境界”、创新观、动机观(志趣观)、成才观等具有思辨感、时代感的观点。其中,诸如“教师若能带领学生感受四重境界,则能让学生觉得学习、科研是一种高品位的享受”、“创新必要条件是基础、品位、闲暇 ”、“有动机而愿意深度思考探究,无论聪明与否,学术科研、创业等都能做到优秀”等观点,都令人深受启发。关于“师生关系”,李俊峰教授认为,老师应成为学生的 “朋友”或“兄长”,双方都服从真理,老师对待学生要“多喝彩、多鼓励、少指责,像一个文明的观众”。在成才观中,李俊峰教授特别强调了“激发不完美者的志趣(动机)”,这与清华大学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的主旨之一“激发学术志趣”相呼应。
在互动环节,李俊峰教授还回答了我院教师关于如何达到理想的讲课状态等问题。他鼓励我院青年教师,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不怕出错、不怕承认错误,多看到学生的优点,有这样的态度则最终会得到学生的尊重。
李俊峰教授教书育人的心得和方法都非常平实,然而,正是在平常的细节中,体现出了一名教师的耐心、责任心、细心,与学生亦师亦友的谦逊态度,以及在教学上不断追求提高的钻研精神和创新精神。
胡洪营副院长在报告会总结中代表深圳研究生院对李俊峰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胡洪营副院长说,李俊峰教授的报告充分体现了教书育人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能受益为检验标准的思想,对我院教师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胡洪营副院长还强调了李俊峰教授报告中谈到的“科研、服务成果通过教学研究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观点,希望我院教师能够从中受到启发,处理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关系。胡洪营副院长说,今后我院还要在三个层面上做进一步的工作:一是在全院层面围绕教学特色组织相应的活动,如创新创业教育特色活动、专题报告会、实验实践教学等;二是在各学科范围内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组织相应的活动,就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交叉学科等课题进行调研;三是各职能部门围绕如何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责任感开展相应的工作。希望全院教职工积极参加、深入思考,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报告会开始前,我院院长康飞宇,党委书记、副院长赵庆刚等向李俊峰教授介绍了深圳研究生院的办学情况和教书育人工作情况。(文/陈超群 摄影/杨昊)
图为李俊峰教授在作报告
图为我院副院长胡洪营主持报告会
图为报告会现场
图为我院院长康飞宇、副院长胡洪营、院工会主席戴吾三、培养处副处长孙春柳与李俊峰教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