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分享

    深圳新闻网:杨瑞东 深圳关爱行动走在全国前列

    发布时间:2015.03.31

    杨瑞东:我是一个老深圳人,我真真切切实实在在感受到深圳关爱行动给深圳社会带来的变化和发展。我认为深圳关爱行动毫无疑问走在全国前列。从政府的理念措施、从主流媒体的宣传,大范围民众的参与以及充分地发挥了地域的优势,把我们关爱行动众人拾柴火焰高。

     

    【文字实录】

    杨瑞东:我跟几位嘉宾情况不太一样,我是一名清华大学教师,1997年被清华派到深圳筹建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然后又是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我可以算是一个老深圳人了。今天上午的活动我没有参加,因为有事,我跟主办方也说了一下,其实我不需要参加这个活动,我是一个老深圳人,我真真切切实实在在感受到深圳关爱行动给深圳社会带来的变化和发展。我认为深圳关爱行动毫无疑问走在全国前列。从政府的理念措施、从主流媒体的宣传,大范围民众的参与以及充分地发挥了地域的优势,把我们关爱行动众人拾柴火焰高。我的感觉是2011年深圳成功主办大运会后带来一个台阶式上升的变化,那个时候我身边的人,从企业老板、从公务员大多数都在投身我们关爱行动,包括我们学校的学生,清华、北大、哈工大,他们成立了很多公益协会、志愿者协会,参加各种各样公益活动。已经超过北京清华本部的学生所做的工作。俗话说,大爱筑城、大爱无限。当然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里选取了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关爱行动重点关注对象是深圳外来务工人员,我们跟深圳社工委做了一个课题,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请各位领导嘉宾批评指正。

    外来民工市民化,最早在广东,定义为在城市承载力和经济因素许可的前提下,逐步使外来务工人员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份和社会权利,包括各种各样权利等等。我们课题组分析到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概念有三个层面含义:一个是制度层面,包括户籍改革等等。一个是器物层面。一个是文化层面,我们要营造一个环境,增强他们认同感、归属感,同时消除当地居民对外来人口心理歧视和偏见。第四,生活方式层面,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城市化,最终成为符合城市文明要求,具有现代市民素质的一个城市居民。

    我们做了一个调研问卷,在深圳市采访了各个阶层。总结下来围绕八个方面分析:制度政策、自身能力、文化价值、社会交往、居住形态、生活方式、社会参与,最后也调研了一下大众认为关怀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途径是什么。

    制度政策有几个政策我们做了一个调研,了解办理积分入户政策的10.7%,不了解的比例还挺多。我们政府部门还要在这方面再多做一些工作。同时这些方面的工作还是不错的,大部分都参加了社会保险。

    自身能力方面,深圳户籍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受教育程度对比,确实外来务工人员受教育程度相对深圳户籍人员比较低,需要一个关注。同时外来务工人员拥有专业技术职称方面也是有一个不足。职业培训方面,1.35%是他们参与了政府组织的免费培训,当然不是说政府只组织了1.35%,只是有很多培训,外来务工人员都不知道。这方面还需要做一些工作。

    文化价值方面,深圳户籍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分别最关注那些大新闻和社会事件,外来务工人员更关注国家层面的,相比深圳户籍来说,非深户籍关注的更多一些。

    外来务工人员在深圳待多久,调查是60%视情况而定。希望生活下去的是13%。感觉在深圳生活最大缺陷方面,收入低、生活质量差、担忧今后生活不确定以及家庭难以团聚这三个方面占了相当大比例。市民化对本地人冲击方面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调查,前不久香港少数人发起反水货活动,觉得自由行给他们带来冲击,其实这种情况在深圳也或多或少存在,只是没有那么明显。61.3%深圳本地居民认为造成深圳房屋价格上涨,50%认为造成学位紧张、治安状况恶化等等。外来务工人员朋友圈基本上是亲戚老乡、打工朋友,深圳户籍人员认识三个以上外来务工人员的比例是非常少。

    生活方式,我们做了一个假设,你有200万将用它做什么?户籍人员与非户籍人员答案不太一样。户籍人员是投资、在深圳买房买车。非户籍人员还是以投资或创业以及在家乡置业为主。

    在征求大家建议,大家认为怎么样通过关怀让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对这个调查,无论户籍还是非户籍的,他们对这个观念都比较一致。他们认为提高工资标准、关注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以及享受更多基本公共服务都占了最大篇幅。

    基于以上调研,我们提出来如何加大关怀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的措施建议,包括宣传方面、政策制度方面、提高外来务工人员个人素质方面,还有教育、住房保障、人文关怀、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以及增强城市融入能力等等。(原载于深圳新闻网http://www.sznews.com/zhuanti/content/2015-03/28/content_113781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