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文艺理论”是艺术硕士生的必修课程。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10月22日上午,2015级艺硕生在任课教师戴吾三教授的带领下,前往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开展阳光课堂活动。
同学们参观了原厂房设施、工人食堂、宿舍。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之初的情景重现眼前,大家心中不禁涌出对特区建设先驱者的敬仰和感动。
在展览馆主陈列室,同学们清晰地了解了那个年代特区建设者的艰苦奋斗以及深圳城市崛起的历程。这里展示的有改革开放前“逃港”的照片,改革开放初期劳务工使用的工具、个人资料卡、日志、书信,以及典型的振奋人心的创业故事等。同学们看到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鲜明对比,看到了众多劳务工汇聚成的力量。正是这一朴实无华的群体,修筑了纵贯深圳市区的道路,托举起地标性的高楼,创造了城市建设史上的辉煌。
今年恰逢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5周年,同学们参观了新开设的“庆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5周年——宝安区改革开放纪念物展”。这里展出的纪念物均来自普通市民,记录着那个筚路蓝缕、辛勤耕耘的艰难时光,那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改革开放也不再是波澜壮阔的宏伟叙事,而是镌刻在记忆深处、熠熠生辉的一个个动人故事。
旧厂房前,展览厅里,戴吾三老师结合工业革命从1.0到4.0的升级,讲述了工人阶级在中国的成长和发展,引导同学们认识工业发展的历史和洞察未来的变革。
返程路上,巴士成为移动的课堂,同学们纷纷发言,畅谈心得体会,认为通过阳光课堂真切地感受到了深圳改革开放的足迹,激发了作为清华学子的责任和使命。
劳务工博物馆以原宝安县石岩公社“上屋大队热线圈厂”旧厂址改建而成,上屋大队热线圈厂是目前有实证文献记载的全国第一批、深圳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其创办和发展是深圳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见证。(文/刘旭星 摄影/梁晨)
图为师生们在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前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