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就是这个样!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三个建设项目由工务署负责,它们分别是创新基地(一期)、创新基地(二期)、K楼改造及K楼附属框架。属广东省重大项目、深圳市重大项目。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创新基地建设工程项目区位总平面图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创新基地(一期)项目位于南山区西丽大学城核心区东侧,建设内容包括能源环境楼和海洋大楼。其中,能源环境楼建筑面积50296平方米,地下2层,地上21层,海洋大楼建筑面积15653.07平方米,地下3层,地上14层,现已办理移交投入使用。
△(地块二)海洋楼外立面夜景
△ (地块三)能源与环境大楼效果图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创新基地(二期)项目位于南山区西丽大学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区西侧,用地面积3551.5平方米。其中,地下室2层,建筑面积6486.93平方米;地上22层,建筑面积45362平方米,建筑总高度99.6米。二期总包现已进场,施工许可证已办理,计划本月开始地下室底板的施工。
△(地块一)互联网科学技术楼效果图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K楼改造及K楼附属框架项目位于南山区西丽大学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内,为改扩建项目。改造后地上4层,建筑总高度23.10米,总建筑面积2188.9平方米,使用功能主要是办公、展示及会议。项目现已完成核验,计划本月完成移交并投入使用。
下面说说一期的建筑
↓↓↓ 创新基地建成后做什么用?
(一期)项目在2个地块分别建设能源与环境大楼和海洋大楼,建成后将成为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才培养基地及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将大力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并为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保障。项目设计在经济合理、功能适用的前提下大胆创新,致力于建设具有深圳特色的创新基地。
△能源环境楼外立面
△ 能源环境楼门厅
能源与环境大楼
创新
能源与环境大楼位于高密度的核心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承载着联系北大、哈工大和信息图书中心的枢纽责任。该栋楼以包容的态度去应对建筑所处的环境和周围其他建筑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为了使不同高度的公共空间立体生态联通,场地及建筑内设置有首层的绕行连廊,有结合地形穿行中庭的坡道,有与周边建筑预留的连廊接口,有穿越连接各个功能活动目标的通道等。这些看似无意的地理上的连接,实则在有意提供一个实现跨学校、跨专业更便捷交流沟通的学术大平台。
在这些不同空间的穿行中,一张海报、一个报告、一次谋面,都将在这些创新人才群落中产生难以估量的可能。这种可能,可能会开启一个新的时代。而这,正是创新基地的意义所在。
△能源环境楼会议室
△能源环境楼裙房屋面
△海洋楼外立面(清水混凝土)
海洋大楼
创新
海洋大楼整个设计从校园规划层面入手,把海洋中心作为整个校园轴线空间在垂直方向上的延伸,形成激发活力的“垂直校园”。
传统合院式的校园在这里被重新演绎,进行了90度翻转。多个独立的研究中心竖向叠加起来,中间插入一系列充满绿化的共享空间,包括自习室、小会议室、国际交流中心等围合的室内空间,以及半室外交流空间。
连续的园林式景观从地面一直向上延伸到屋顶平台。建筑的低层部分和周围的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顺着一个植被覆盖的缓坡可以上到二层的咖啡厅和开阔的室外平台。咖啡厅之上是一些可以对外开放的公共及半公共的空间,包括科普中心、展厅、图书馆、学术沙龙等。这些连续的共享空间,不仅保证了各个中心之间相对的独立性,又为科研教学人员提供了大量的交流和互动的机会。
这些公共空间将海洋中心和整个校园文化紧密地联系起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校园里公共生活的缺失。海洋中心将不仅是一栋高效的新型实验楼,也将成为校园主轴线上一个活跃的交流场所。
△海洋楼门厅
△海洋楼架空层
△ 夕阳余晖下的海洋楼
▽ 二期工程——互联网科学技术楼(现状)
看完以上这些,小编已经情不自禁想去现场给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创新基地拍美美的照片了……期待ing!
来源:深圳工务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