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分享

    海洋学部举办海洋微型颗粒物生态学与观测技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8.10.10

    10月8日下午,海洋学部林光辉教授组织举办“海洋微型颗粒物生态学与观测技术专题学术研讨会暨深圳科创委学科布局项目‘海湾生态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及机理’结题咨询会”,聚集大湾区的海洋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总结林光辉教授主持的深圳市科创委学科布局项目的实施成果,探讨海洋微型颗粒物生态学效应与观测技术的发展潜力,凝练特色学科方向。

    海洋微型颗粒物参与海洋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等诸多关键过程。了解关键微型生物颗粒在海水中的组成成分、浓度和比例、生消、沉降等,对研究海湾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近海水体富营养化的响应及其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海洋微型颗粒物,包括海洋中的浮游植物(比如微藻)、泥沙、微塑料、人工纳米材料等等。探测海洋微型生物颗粒对研究海洋生态环境变化、微塑料和人工纳米材料污染、赤潮危害监测与预警等具有重要意义。

    研讨会上,项目负责人林光辉教授首先介绍了项目总体情况,随后,各个课题负责人介绍了研究成果。朱小山副研究员介绍了海洋生态毒理学的研究进展,周进副研究员介绍了藻际微生物的组成与调节过程,姜玥璐副教授介绍了海洋微藻对环境变化及新型污染物的响应及机理研究进展,廖然讲师介绍了偏振光海洋颗粒物检测技术研发进展等。

    会议邀请的专家包括厦门大学的严重玲教授,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杨顶田研究员和陈楚群研究员,深圳大学的胡章立教授,南方科技大学的张传伦教授,深圳市海洋监测站教授级高工周凯博士,以及我院的马辉教授、张锡辉教授、管云涛教授等。会议现场气氛热烈,专家们纷纷发言、献计献策。与会专家们高度肯定了项目实施的成绩,项目计划的所有考核指标不仅达标,甚至超过要求。与会专家们认为,项目在生态修复、赤潮藻与菌关系、微塑料和人工纳米材料生态毒理等方面的海洋科学研究成果丰富,偏振光微型颗粒物探测技术已经体现了它的优势和潜力,应用前景值得期待;项目比较完整,围绕海洋微型颗粒物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的搭配比较合理——不仅收获了科研成绩,而且形成了一支团队,可以形成颇有特色的海洋生态学科方向。专家们建议,未来的科学研究与探测技术之间应该更加紧密结合、融合,解决应用问题,把特色学科方向做扎实;进一步深入调查和研究“海洋微型颗粒物生态学”的内涵,并通过综述文章定义好海洋“微型颗粒物”及其生态学研究的内容。

    近几年,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数个研究团队在国家重大、重点科学研究和国家海洋局公益性项目、深圳市科创委和经信委等相关项目经费支持下分别在海洋颗粒物探测技术的研发和海洋生态及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院已有马辉教授主持的“近海海域微型生物颗粒及水环境参数复合监测技术体系研究”和鹏城学者毕洪生教授主持的“海洋浮游生物监测传感器的研制及系统优化”等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正在开展海洋颗粒物探测技术的研发。朱小山是科技部基础资源调查专项项目“红树林生物资源调查与DNA条形码库构建”的课题负责人,我院陶益老师是科技部水专项“重污染河流负荷削减与污染控制技术集成与示范”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再生水景观环境利用水质基准与风险控制技术”的子课题负责人等。

    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尖端技术研发和前沿科学研究结合度还有待提高,产生的学术或社会影响还相对有限。为此,林光辉教授计划了这次专题讨论会,着重凝炼与之相关的海洋生态科学研究关键问题,以科学前沿研究问题牵引颗粒物探测尖端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在该学科布局项目基础上,进一步团结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相关学术研究群体,形成合力,力争在未来几年形成富有特色、影响力更大的海洋学科研究新方向。我院教师程雪岷、麦宋平、陶益等参加了研讨会。(廖然)

     

    图为专家讨论

     

    图为项目组成员认真聆听专家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