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分享

    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伯重做客我院紫荆大讲坛

    发布时间:2018.12.14

    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原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副所长、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讲席教授李伯重于12月11日下午做客我院“紫荆大讲坛”,作题为“融入世界: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的学术报告。我院副院长夏广志、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部主任孔英、培养处处长王蒲生、我院师生、培训学院学员等参加了此次讲座。本期紫荆大讲坛由我院培养处与培训学院承办。讲座由孔英教授主持。 

    2.jpg

    图为孔英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前,夏广志副院长致辞,并为李伯重教授颁发了紫荆大讲坛主讲嘉宾聘书。

    3.jpg

    图为夏广志副院长为李伯重教授颁发主讲嘉宾聘书

    李伯重教授首先对中国在近代“闭关自守”的观点表达了不同的见解。他通过新作物、新习惯的传入,外来疾病的传播等事实证明了在明中期到清末期的约300年间,中国与外部世界仍进行了大规模的交流与贸易,并没有完全闭关锁国。随后,李伯重教授通过讲述明中期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变化展现了大国的兴衰。Paul Kennedy、Andrew Gunder Frank等学者的研究,及清末闻名世界的中国商人伍秉鉴的传奇人生可以表明,直到1800年,中国还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在对外贸易,尤其茶叶、瓷器、丝绸贸易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世界上的白银等货币金属大部分流入中国,而在1820年后的一个半世纪中,各国经济不断增长,美、欧、俄的增长率遥遥领先,中国经济逐步衰退,直至1979年才逐步回升。李伯重教授分享道,按世界银行的评估,1975至1979年间,中国在全世界120个国家中是最不开放的。但是到了1990年代初期,中国在贸易开放性方面在世界名列第三。在过去二十年中,中国的开放速度在世界上最快,出口增长率平均值高达15%,在2009年成为世界贸易份额第一的国家。

    1.jpg

    图为李伯重教授作讲座

    李伯重教授还介绍了中国经济资源的特点,他认为我国地大而物不博,人众而资源不多,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的人力资源方面具有优势。我国人力资源丰富,国民有深厚的尊师重道传统,普遍重视教育,工作勤奋,且具有商业精神。他建议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扬长避短,弥补资源劣势,发挥人力优势。通过和平贸易的方式,发展外向型经济,保持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速度。最后,李伯重教授以习近平主席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作为结束语——“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

    李伯重教授旁征博引,见解独特,展现了深厚的人文素养与学术积淀。报告结束后,参会师生与李伯重教授合影留念。(文/李伟鹏  摄影/丁超)

    4.jpg

    图为李伯重教授与参会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