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分享

    2018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研究生)分享会在我院举办

    发布时间:2019.01.02

    2018年12月27日晚,“2018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研究生)分享会”在我院CII一楼报告厅成功举办,到场的嘉宾有生命科学学院2015级直博生白蕊、能源与动力工程系2014级直博生曹天宇,以及2018年全球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万蕊雪。

    图为三位嘉宾与参会同学合影

    白蕊用三个小故事讲述了自己的科研经历。在第一个故事中,她顶着“武汉大学专业排名第一、学生会主席”的光环,第一次面试清华意外被拒,反思之后的改变带来了如今的学术成绩,她认为,顶着光环更应脚踏实地,面对挫折更要勇于奋进;在第二个故事中,科研工作中超负荷的实验给她带来了意外的病痛,面临退学还是继续科研的选择,她选择了后者,在坚持中调整了过来,这需要很大的毅力,同样也告诫大家身体永远是第一位,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不是一句口号;在第三个故事中,Science级别文章被抢发,白蕊并没有过多的悔恨迷茫,而是重新思考方向,做深课题,终于于2018年5月24日在Science发表研究成果,她认为,国际结构生物学领域竞争激烈,争分夺秒地攻克难题是关键,而面对课题困境,调整思路、继续深挖才是重中之重。三个故事背后的努力鼓舞着在场的每一位同学。

    图为白蕊进行特奖经验分享

    随后带来分享的是曹天宇。“做能落地的学问”一直是曹天宇的学术理想,为了找寻清洁能源“直接碳燃料电池”的制造方法,他查找了各种各样的加工工艺,最后抱着“地球上找不到就到天上找”的决心,真的从“天上”高超声速飞行器涂层加工工艺中找到了灵感,他用航空领域的技术来解决能源领域的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懈地寻找和。方法有了,技术却成了最大的掣肘,是望而却步还是偏向虎山行?“这项制造工艺中国目前还没有,而放弃就意味着之后的仰人鼻息”,他毅然攻坚克难,改善工艺,两年的努力,将直接碳燃料电池寿命从100小时提高到了1000小时,并且所有的原料都是国产,实现了工艺、材料的完全自主性。“做能做落地的学问,做能服务多数人的科研,能为中国智造略尽绵薄”,这是曹天宇的学术理想,相信这也将会成为清华许多后辈们的学术理想。

    图为曹天宇进行特奖经验分享

    分享会的最后,三位特将获得者耐心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关于科研、生活方面的问题,并强调了拥有健康的身体是做好科研的基础,也希望各位同学可以以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面对科研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愈加奋进拼搏。(文/林广兰、张晓冰  摄影/张晓冰)

    图为万蕊雪为同学们解惑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