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分享

    深圳学术沙龙“儿童友好型城市·社会创新设计交流会”在我院召开

    发布时间:2019.01.14

    1月10日,“深圳学术沙龙”2019年首次活动“儿童友好型城市· 社会创新设计方案交流会暨学术沙龙”在我院召开。2018级Open FIESTA IID学生完成的多个社会创新设计方案引起与会人士的热烈反响和高度评价。

    本次活动由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我院与深圳市社会科学院联合承办,深圳市妇女社会组织促进会与深圳市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共同支持,旨在响应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战略,以清华大学“社会创新设计”课程成果为主要研讨内容,以搭建高校、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与公益团体的交流平台,促进创新方案落地。

    “社会创新设计”是自2016年开始为Open FIESTA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交叉创新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用社会学方法洞察社会问题,用设计思维提出创新解决方案,以应对社会挑战和促进社会创新。本课程由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何建宇副教授与深圳研究生院设计学讲师聂晓梅进行跨专业联合授课,2018年还特邀了深圳市社科院研究员徐宇珊加入导师组。2018年秋季学期,在导师组带领下,21位互联网+创新设计专业(IID)硕士研究生通过社会调研、问题界定、创意开发、原型设计与测试等过程,完成了多套社会创新设计方案。

    本次学术沙龙由我院艺研所教师聂晓梅主持。五个学生团队向公众展示了 “云上空间”、“星球迹”、“问鸭”、“E-Box性教育盒子”和“童声传译”等多套社会创新设计方案。这些方案融合了空间设计、物联网、游戏、桌游、智能机器人和可穿戴设备等设计思维与技术,主要针对城中村儿童活动空间有限、外来移民儿童的社区归属感较低、儿童调研模式不友好、国内儿童性教育匮乏以及成人难以与儿童共情等社会痛点问题提出了创新解决路径,引起与会人士的广泛赞誉和热烈反响。

    图为聂晓梅老师主持学术沙龙

    图为团队向公众展示方案

    图为同学们与公众共同探讨面向儿童友好的社会创新设计 

    参加本次学术沙龙的嘉宾有市妇儿工委办公室主任徐琳、市社科院政法所所长李朝晖和徐宇珊研究员、清华大学Open FIESTA副主任杨斯蘩、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创新与南南合作官员张盛昕、深圳特区报文教新闻部主任翁惠娟、市妇促会秘书长于越等。此外,还有深圳市各级妇联社区干部、多个基金会和协会代表、社会创新投资机构和高校学术机构师生等共160多人参加活动。

    图为来自政府、协会、公益组织、基金会和社会投资机构的与会嘉宾

    市妇儿工委徐琳主任在发言中表示,清华大学让“儿童友好型城市”的社会议题进入课堂,体现了高校的社会责任感;同学们的方案让人耳目一新,五个项目都非常有价值,让人充满惊喜和期待,值得进一步推进落地。

    社科院政法所所长李朝晖提出,将儿童友好型城市与社会创新设计结合起来很有意义,这种跨学科交叉创新的教学模式非常新颖,同学们在方案中都准确把握了社会的真实需求,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诞生这么丰富和精彩的成果让人非常惊喜。

    图为于越、徐琳、李朝晖发言

    在自由交流环节,许多组织的代表与各方案团队建立了联系,并表达了合作意向与对接需求。一位来自投资界的人士说:“我全场都很兴奋,拍下了每一页。方案充满了温度。你们这个模式非常创新,把大学、公众、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结合在一起,很值得推广。”另一位观众发言说:“我一直从事防止儿童性侵问题的工作,非常激动地看到清华学生用这么有创意的方式来推进这项工作,如有机会,我非常愿意提供我在儿童性侵教育方面的经验,支持同学们方案落地。”

    图为观众热情提问

    图为与会人士与各个创意团队进行热烈交流

    学术沙龙结束之后,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很大。E-BOX团队的刘锦涛说,产品在经过像新闻发布会一样的曝光之后,带来了很多资源,包括资金、合作、引导、货物渠道等,这几天已经频繁有人士与他们联系,要把教学盒子产品推向市场。“星球迹”团队的汪茗纯认为,从第一次产品展示到最终的推介会,经历了多次迭代完善,大家不但在方案设计能力和原型技术实现能力上得到提升,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上也一次次得到锻炼和提升。“云上空间”团队的刘文龙认为,这门课程帮助我们从多学科的不同角度看世界,老师的课程框架、对进度的把控、对每组成员心态的了解鼓励以及外部资源引进等对大家帮助很大,这种视角的、方法论的、意识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对未来工作与创业都会有很大帮助。(文/马梦伶  摄影/郑莹莹、吕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