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1.28

清华大学2020级创新领军工程博士9班承办新基建论坛(第一期)

1月17日,新基建论坛(第一期)在广州阅动数字产业孵化园成功举办。本期论坛以“智慧医疗之数字化病理”为主题,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生物医药与健康工程研究院(iBHE)教授何永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主任韩安家、信息中心主任张武军受邀担任对话嘉宾,与来自医疗领域的专家、学者、政企管理者分享智见,探讨数字化病理的创新演进趋势,共论“新基建”下的智慧医疗前沿进展。

 

主持人、专家与工博9班部分师生合影

 

本次活动由清华大学广州校友会、深圳市清华大学校友会、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联合主办,清华大学2020级创新领军工程博士9班承办,旨在发挥清华学子的专长,践行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持续推动中国新基建的发展,加快行业智能化建设。

 

何永红(左二)、韩安家(右二)、张武军(右一)参加论坛

 

韩安家首先对常见的病理诊断手段进行了介绍。他强调,在临床判断上,病理报告是主治医生对病人情况进行判断的最可靠依据,是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指南。韩安家还谈到,每一位病理科医生都是非常宝贵的人才,他们不仅要全面了解人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也要了解疾病发展过程的动态特征,更要不断保持对疾病类型、形态的学习。张武军详细介绍了我国病理学界的人才情况。他表示,目前全国病理科医生共约3.5万人,尚存在8至9万缺口,且存在明显人力分布不均现象,西北地区的病理科医生尤其匮乏。何永红介绍了病理科医生的培养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如培训难度高、操作流程复杂、培养周期长等。

“切片”是病理诊断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数字化病理建设的第一步。韩安家介绍了临床上切片操作的基本流程,并展示了宫颈细胞、肺部、肠道组织的数字化“切片”,从细胞染色、形态、结构等多角度向大家展示了如何通过全景数字化切片进行组织病变与否的诊断。何永红讲解了数字化“切片”如何帮助病理医生提升工作效率,并谈到了数字化“切片”应用面临的三个挑战,即图像质量、扫描速度以及病人的就医成本。

 

韩安家解读数字化切片图像

 

数字化创新和应用是当前智慧医疗演进的重点议题之一。何永红表示,医工交叉是目前智慧医疗和数字化创新演进的共同诉求,清华大学在技术层面已经能实现对数字化“切片”的支持。清华大学2020级创新领军工程博士9班同学黄强、陈朝阳,清华大学校友王子晗作为台下对话嘉宾,对相关技术进行了补充说明。张武军表示,远程医疗及全科数据化建设目前尚在起步阶段,要打通病理科、临床医生、患者之间的信息流,尚需长远的发展规划。

 

图为对话嘉宾黄强、陈朝阳、王子晗(从左到右)

 

对于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病理诊断领域这一展望,张武军立足于病理学的发展历史,强调病理学研究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技术,并提出“数字化技术是对病理学诊断能力的赋能,诊断的核心是人”。张武军还提到,人工智能没有取代医生的作用,相反,人工智能使专科医生更紧密、更迅速地投入到临床治疗工作当中。何永红谈到,目前人工智能对于较复杂的问题,比如在组织结构、综合病变、病变过程等问题的判断上,还面临一定的挑战,人工智能要用于临床诊断尚需要大量算力和训练数据的投入。

 

观众提问环节

 

活动最后,场下观众及对话嘉宾纷纷踊跃提问,就数字化和信息化如何帮助患者提升看诊体验、帮助医生提升诊断效率的问题进行热烈探讨。三位专家表示,互联网+医疗模式正在逐步帮助解决医疗上的种种问题,医联体和分级诊疗就是为了调和患者诉求和目前医疗资源不足的矛盾,网上挂号、互联网坐诊等互联网技术也是用来解决资源缺口的重要方式。

未来,医生将能借助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智能技术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相关信息,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在这一过程中,医学界与高校、数字产业应共同携手,在更深层次上推动智能技术与医疗场景的融合,以科技的持续创新和数据的互通共享,提升医疗数智化水平,推进智慧医疗普惠更多民众。

 

文:郑秋纳 王  鑫

摄影:孙德寿 眭灵慧

编辑:叶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