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9.11

新生强化周系列活动(四):融合交互模式下,师生共同解读“职业伦理与学术规范”

8月30日下午,人文社会科学部主任王蒲生教授作“职业伦理与学术规范”主题报告,为2021级研究生新生们生动地讲授了开学第一课。本次讲座采用“慕课讲授+课堂互动”融合交互地教学模式,线上线下参与的学生人数达1600多人次。

 

王蒲生作主题报告

 

“职业伦理与学术规范”作为一种价值塑造载体,在研究生培养中起到基石性作用,其定位是融入专业课程教育,通过学习与探讨,促进学生对复杂实践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养成伦理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在面对学术或职业伦理困境时做出负责任的价值判断与选择。“职业伦理与学术规范”课程作为研究生公共必修课,已经开课七年有余,由王蒲生教授领衔的授课团队坚持以“价值塑造”为目标,将“立德树人”贯穿始终。2021年,该课程获评“清华大学精品课程(2020年~2023年)”“清华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这也是我校唯一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研究生类课程。

王蒲生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伦理学基本概念与理论,并强调了道德决策在职业生涯乃至整个人生中的重要性,尤其是注重研究生科研伦理的重要性,他敦促同学们在面对伦理困境时要做出负责任的、符合价值标准的判断和选择。

在伦理学基本概念与理论的内容中,王蒲生带领新生从典籍中辨析了关于道德、伦理和伦理学的概念,并罗列了常识性道德及其局限,即多变性、相对性、随机性和主观性,因此,与常识性道德相对的“道德理论”就显得格外重要。王蒲生强调,道德理论必须通过批判性反思,对常识性道德做出修正和理论阐释,它应当要诉诸推理和论证,而非直觉和习惯,“任何论断都需要给出理由,予以论证,否则就是空洞的意见和草率的断言”。

在科研伦理部分,王蒲生阐述了科研伦理、科技伦理、不端行为、越轨行为、不当行为的概念。科研不端行为的具体方式繁杂多样,包括伪造数据、伪注、伪造履历、剽窃、署名不当、动物实验操作不当等。王蒲生还强调了科学职业的目标:根据实证,求索新知;服务社会,增进福利。

 

线下活动现场

 

最后,在课堂互动环节,通过线上雨课堂“弹幕”与现场问题收集,王蒲生就“城堡法”“内卷”“饭圈”等现象和社会热点与同学们进行讨论。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同学们也对深入浅出、活泼新颖的授课方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文:汤时蓝

图:丁超

编辑:叶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