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17

SIGS在线课堂|聂晓梅:在新的教学形态中构建新的“教学场”

面对深圳市严峻的新冠疫情

清华SIGS开启了不同寻常的春季学期

应市教育局疫情防控相关要求

我院春季学期延期返校、如期开课

自强的清华人永远保持奋进的姿态

特殊时期的清华SIGS

矢志不渝地履行着教书育人的职责

保质保量开展在线教学

积极应对线上教学带来的困难与挑战

认真做好学生的指导、监督与沟通工作

充分探索有效、有趣、有互动的课堂新模式

本系列推送将展示SIGS部分在线教学课程

以及授课教师对于线上教学的经验与心得分享

 

“艺术原理”

“艺术原理”课程(授课老师:聂晓梅)主要通过对艺术史论学习与艺术鉴赏,帮助学生把握艺术规律,提升人文素质,实现“知美悟道”;通过艺术激发创造力,从新视角与新思维看待世界,实现“由美见新”;拓展全球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实现“美美与共”。

聂晓梅居家在线授课

在接受采访后,聂晓梅老师笑着对记者说了八个字:“辛苦你了,共克时艰!”这也正反映了她在这个特殊时期对于自己教学工作的态度和要求,乐观从容应对,保持奋进探索

对于深圳本轮疫情影响,聂晓梅结合自身体会表示,学校、学院对在线授课的大规模培训练兵,让教师们在面临突发情况时,基本都能保持从容的心态,较为迅速地转换教学模式。对于在线教学,“艺术原理”这门课之前已有一些基础。在2020年疫情期间,这门课已经完成在线授课模式的大改版,并被评选为“清华大学在线教学创新案例”。同时,聂晓梅表示,授课教师需要与培养处老师、课程助教们紧密协作,即时了解课程反馈以及同学们在学习中的困难,以生为本,进行不断的调试和改进

学生在家中上网课

对于线上授课,尽管教师们对于技术和经验层面都已有了不小的把握,但在面临新形势和新受众的时候,也会出现不可预知的挑战和困难。其中一大问题就是线上授课缺乏教师的非语言表达与即时互动,缺乏线下课堂上那种群体上课的氛围,因此学生难免容易转移注意力和自我松懈。此外,学生自学容易受到个人环境影响,如果自我管理意识较为薄弱,会极大地影响学习效率。最后,就这门课程本身来说,“艺术原理”是一门纯理论课,而且是长时间授课的理论课(4学时/次)。“长时段地讲理论,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对在线教学形成很大挑战。”聂晓梅坦言道。

与此同时,聂晓梅也发现,在线授课会带来一些新的体验。“从同学们的反馈来看,在屏幕前听课,有一种近在咫尺的‘一对一’的感觉”。因此,课程内容无论是让人愉快的,还是让人不舒服的部分,在某种程度上也会被放大。聂晓梅强调,教师应该察觉到这一转变,要从在大教室“HOLD”住全场的“演讲模式”,转变为面向个人的、娓娓道来的“交谈模式”。而实际上,老师面对的只有一个电脑屏幕,这就需要一些“云想象”:讲课的时候,想象自己在和一位同学进行有质量的交谈;群体互动的时候,想象自己是线上会议主持人

学生在网课中认真做笔记

聂晓梅表示,在线授课更重要的是需要在新的教学形态中构建新的“教学场”。这个“教学场”应该包括:

一.“听觉场”

学生在家上课的环境差异很大,但人耳的感知是全方位和场性的。教师如果能对授课语言进行精心设计,通过问题探索、逻辑推演和形象化描述等方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就能形成一条萦绕空间的信息流;还可以借用音乐或音效来调整节奏,比如“艺术原理”课程准备了40多个音乐片段,一方面作为课间休息背景乐,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通过音乐感受不同时代的艺术精神

课间音乐休息时间

 

二.“视觉场”

近距离观看的课件在内容设计上要更加精细美观,以提升学生的关注度与记忆度。动画、视频也是很好的视觉辅助传播手段。

“艺术原理”课程课件

 

三.“互动场”

雨课堂答题、弹幕等交互手段的主要目的不是点名签到,而是围绕重要知识点形成问题,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学习,而且还可以让教师较为直观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云课堂”现场

 

四.“学习场”

合理有序、及时反馈的课后作业可以形成闭环的学习曲线。在本课程中,小组通过远程协作完成在线报告,从第一次报告质量来看,各小组完成得很认真,说明同学们课后的在线交流协作也是比较充分的。

同学们在线分享的小组作业

从事教学多年的聂晓梅始终在授课中保持思考,在沟通中探索努力方向。尽管如此,她还是谦虚地表示这并不代表自己已经做得很好。“偶有结束讲课的时候,面对冷冰冰的屏幕,也会有些惶惶然,不知屏幕那一头的同学收获几多、感受几何。”所以,聂晓梅也想认真告诉同学们:每一位清华教师在面对教学的时候,都投入了120分努力,都全心全意希望帮助同学们获得应有的学业成长。希望同学们有体谅、有协同,也大胆地向老师反馈沟通。战“疫”期间,愿大家一起共克时艰、不断进步!

学生分享

收到学生延迟返校、开展线上学习的通知,我刚开始特别担心隔着冷冰冰的屏幕学习理论课会让人昏昏欲睡。出乎意料的是,“艺术原理”这门课完全没有让我有这样的感觉。聂老师讲课生动有趣、娓娓道来,精心准备的ppt和贴近我们这个年龄心智的语言系统,都令我移不开注意力。而且老师在讲宏观艺术理论时,旁征博引,有独到的思辨性的价值输出。课后作业是让各小组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一种地区民族艺术进行分析。我们小组成员克服了分隔三地的困难,迅速提升了高效研究、学习与沟通的能力。一周两组的分享,还能让我们学习到其他同学研究的内容。这真是一门有趣的课程!

——2021级艺术硕士生 张莹莹

我原本以为线上课堂会影响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但学院稳定的网络课堂和工具不仅为我们保证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且弥补了线下课堂中我们常因为抢不到好位置而错失老师精彩内容的机会。同时,线上课堂缩小了老师与同学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能轻松自然地与老师进行更近距离的交流。线上“艺术原理”的课程不仅安排紧凑,并且内容丰富多彩,让人不禁很期待聂老师后面几个星期的内容。很开心在课上分享我们小组的研究成果,我们通过远程方式一起准备资料并进行讨论、整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小组聚焦探索了一个区域时期的艺术,让我们的艺术感受不再只是泛泛的概念

——2021级艺术硕士生 熊穗安

第二周课程上完后,我愈发觉得这门课程生动有趣。以前在课本中看到的历史文物生动地出现我的眼前。我很喜欢这种上课方式,比如聂老师在讲到“巫术说”时所举例的《红楼梦》的情节,让我能产生更多的共鸣。以前我对各大文明发展以及全球艺术的全景是非常陌生的,而聂老师的讲解由点及面,让我有种触类旁通的感觉。结合课堂内容和同学们做的主题研究,我对艺术有了更为扎实的理解,艺术发展的脉络在心里也更加清晰了

——2021级艺术硕士生 赵翊帆

“艺术原理”课程内容非常全面系统,既有艺术学理论的讲解,也有具体到艺术品的赏析,我个人非常喜欢艺术品赏析的部分,能够了解很多作品背后有趣的故事和文化。雨课堂答题的互动很好,只是有时候答题时间有限,让我心里有点紧张,答题有些仓促。在线课堂还有一个优点,是更方便大家记笔记,听不清楚的地方也可以通过雨课堂及时回看

——2021级IMDT 颜烨

当绘画或者设计艺术创作到了瓶颈期时,我们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是美?怎么创作才算是美?学习艺术史论,让我们对于艺术有一个新的定义,帮助我们度过创作瓶颈期。因此,我觉得像“艺术原理”这样一门理论课程是非常有必要学习的。而且我认为这门课程的受众不局限于艺术专业的同学。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大家都能培养对生命、对事物的美的感知能力

——2021级艺术硕士生 (艺术原理课程助教)卫泽丰

 

 

素材来源:卫泽丰、聂晓梅及相关学生

记者/编辑:叶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