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安全发展的支撑地,必须结合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借鉴先进城市经验,运用智慧化手段解决新发展阶段城市安全问题,进一步了解风险、防范风险、应对风险、化解风险。
王飞,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广东分院总工程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安全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回顾2021年,“湖北十堰‘6·13’重大燃气爆炸事故”“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等各类突发事件,造成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巨大损失,严重影响城市正常经济社会发展,给城市治理工作敲响警钟。党中央高度重视城市安全发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统筹好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广东处在“两个前沿”风口浪尖,更有世纪疫情交织影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叠加,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难度更甚以往。目前全省共拥有1500多万市场主体、7000多万劳动者、1.26亿常住人口、两座超大城市和两座特大城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运行系统日益复杂,安全风险不断增大,庞大的数字之下实现更为安全更高质量的发展尤为重要。
为强化城市运行安全保障,提升风险管控能力,有效防范事故发生,2018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之后陆续出台管理办法、评分标准、评价细则、指导手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建设安全发展城市提供了指引。2021年9月,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印发《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指南(试行)》,部署推进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工作,明确提出在深圳、佛山等全国18个城市开展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试点工作。
要打造安全发展的支撑地,必须结合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借鉴先进城市经验,运用智慧化手段解决新发展阶段城市安全问题,进一步了解风险、防范风险、应对风险、化解风险。
持续重视“安全大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安全大脑”就是为保障城市这一生命体、有机体健康运行的关键,城市安全风险综合预警平台是“安全大脑”运转的核心之一,其重点是要具备“能监测、会预警、快处置”三大功能,全面覆盖城市“生命线工程、公共安全、生产安全、自然灾害”四大板块,优先从城市中人口最集中、风险最突出的部位入手,实现7×24小时不间断的实时监测、精准预警和快速处置,力争将事故遏制在萌芽状态,降低灾害发生的概率以及灾害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明确风险的类别和内涵是对其监测预警的关键。在生命线工程领域,燃气主要关注的是泄漏的感知、燃烧和爆炸的风险,供排水重点关注的是漏水、积水、地面塌陷和洪涝的风险等,桥梁重点关注的是结构安全、坍塌等风险,综合管廊关注的是廊内环境信息,火灾、爆炸等风险。在公共安全领域,重点关注的是火灾、道路事故、电梯事故、人员密集场所的踩踏事故等风险;在生产安全领域,主要关注的是危化品、矿山、烟花爆竹等高风险企业的安全运行状态;在自然灾害领域,主要关注的是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海洋、森林草原火灾等方面的风险。目前广东省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的成果也陆续产生,为后续全面掌握该领域的风险底数奠定基础。
顺畅的多部门联动是对预警信息高效处置的重要保障。每一个预警信号都需要多部门的联合处置,何时处置、谁参与处置、处置的动作步骤等等都决定了处置成效,不同的城市需要结合自身的体制机制等实际特点,明确制定预警信息的定级、发布、联动等全过程的闭环管理要求,并需要对联动处置的事件形成完整归档。这种城市“大应急”的管理模式,也正是落实“一网统管”的具体举措,需要通过实践不断探索优化。
积极探索“智慧应急”
实现从传统治理向现代“智”理的转变,是“智慧应急”的关键。“智慧应急”指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进行深度融合后形成的新业务形态。广东省在应急管理工作方面一直把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率先探索智慧应急的发展路径,围绕融合指挥、应急通信、短临预警、全域感知、数据智能“五大难题”开展攻关,引入最新的5G技术、大数据治理技术、AI技术等,初步建成了具有广东特色的各类智慧信息化系统,为城市安全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各类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促使我们要敢于快速转变、积极采用、实战尝试,为“安全大脑”的持续升级提供动力源泉,赋予“安全大脑”更多的智慧,升级为“智慧安全大脑”或“智慧应急大脑”,使其不仅仅具备监测预警平台的管理能力,也同时具备灾害发生时辅助应急指挥决策的统筹能力。
建立“会诊中心”
“智慧安全大脑”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各领域专家和专业人员的参与。面对灾害的复杂性、耦合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对于城市安全风险研判和应急指挥决策,不仅需要各类自动化分析手段和智能模型的支撑,更需要交叉领域专家会商研判的辅助,要不断依托专家队伍的知识储备和安全大数据的持续汇聚积累,为“智慧安全大脑”积累智慧经验。
这种建立城市安全“会诊中心”的模式,不仅在预警发生时、灾害来临时或灾害发生发展时,更应该在平时也加大重视力度。当前城市面临所谓“百年一遇”或更为罕见、传统频次较低,甚至从未经历的巨灾时,是否能够可持续地正常运行为城市治理带来巨大的考验,“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说明了这一问题的严峻性。针对不同城市安全特征的“会诊中心”应该加强建立,尤其平时对于城市巨灾的模拟推演和风险趋势的预测研判显得极其重要。
深入挖掘市场空白
在科技部、工信部等政策支持和引领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安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应急产业力量不断壮大,社会各方对于应急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市场潜力巨大。推进安全科技创新的同时,积极开展成果转化落地应用,加速成果产业化的推进是未来发展的重点。广东省一直作为应急产业快速发展的排头兵,具备需求引导和成熟产业链的优势,应该抓住机遇,深入挖掘市场空白,充分结合“智慧安全大脑”的技术发展趋势,拓宽产品研发种类,加强人才培养,打造龙头应急产业基地,提出“广东标准”,引领全国市场。
不断强化全民安全教育
文化培育是城市安全保障的重要方式,与科技、管理共同构成共建共治共享城市安全新格局的三个重要维度。90%的人从特别重大灾害现场生还,主要靠的是自救、互救和社区救援。面向社会公众、学生、政府部门人员、各类从业人员、专业救援队伍等不同对象,应以提升全民安全素质为目标,全面开展科普教育、专业培训、实训演练为一体的安全文化教育服务,打造广东特色的安全文化产业。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应急演练是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工作,是提升政府、基层单位应急能力,增强公众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针对广东省灾害特点,尤其基于巨灾情景的构建推演,开展常态化、专业化、多样化、系统化的应急演练,着力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应急响应指挥能力、应急救援处置能力和应急物资储备能力等,发现城市治理的薄弱环节,在具体的城市治理举措中持续完善,提升城市和社区的安全韧性水平。
原文链接:
https://www.nfzz.net.cn/node_f2ad89c5e3/168dcc8f6f.shtml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