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晚,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为我院创新领军工程博士粤港澳大湾区项目学生(以下简称“工程博士生”)作题为“积极心态如何提升心理韧性——积极心理学的建议”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工程教育中心主办、工程博士管理主管刘敏主持。我院工程博士生、工程管理硕士生、教职工等共计209人线上参与。
作为在积极心理学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学者,彭凯平结合疫情防控时期同学们普遍出现的心理挑战,从清华大学的校训引出心理韧性和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并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提升心理韧性行之有效的实操方法和宝贵建议。
彭凯平表示,人类在压力下会产生应激反应保护机制,心理韧性是一种在压力环境中化解负面问题的一种积极心理品质。心理韧性可以分为三层境界:第一层是“复原力”,即从逆境、冲突、痛楚、失败、压力中迅速恢复的心理能力;第二层是“抗逆力”,又称“耐磨力”,中国文化所提倡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这种生生不息的顽强精神;第三层是“创伤后成长”,则是指由于逆境和其他挑战而经历的积极心理变化和心理功能的提升。
彭凯平指出,心理韧性三个层面的能力都可以通过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得到提升。关于提升复原力,他提出了控制负面情绪的 “八正法”,即呼吸练习、闻香赏青、抚摸身体、抬头挺胸、音乐艺术、运动游戏、禅思专念、写作倾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自己的负面情绪。关于提升抗逆力方面,彭凯平表示,可以通过体育锻炼、自我挑战、目标想象、正念冥想、积极心态、有效休息六个方面来进行训练。关于提升成长力的方法,彭凯平提出了激发幸福能量的 “五施法”,即颜施、身施、言施、心施、眼施。
讲座最后,彭凯平引用古诗《梅花》作为总结。他说,人生正如这首诗中所描写的,寻而不得的“春天”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拥有善于发现的慧眼和积极心态。
在交流答疑环节,同学们纷纷就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遇到的心理学相关疑惑及思考提出问题,彭凯平一一给予了解答。
彭凯平做讲座
文:赵鹏
图:符建兵
编辑:戴雨静
审核:林洲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