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至27日,在著名海洋学家苏纪兰院士的引荐下,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环境地球海洋系的周朦教授夫妇应邀来我院参观访问。
周朦教授1982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流体力学专业,1992年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获海洋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海洋系教授、法国科学研究中心特聘科学家、国际GLOBEC计划模式研究组委员,是美国-英国-法国联合BASIN-北大西洋水华和铁研究项目小组、美国南大洋自然铁工作组、美国陆架坡交换过程工作组、法国地中海观测-模型系统等多个国际合作项目的负责人。他长期从事物理海洋学研究,在大洋环流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海洋生物过程与物理过程耦合等方面,都取得了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发表文章100多篇,奠定了在国际物理海洋学中的学术地位。曾获法国科学基金优秀领队奖,巴斯克资深科学家奖,欧盟居里夫人人才奖等。此次,他听闻母校正在发展海洋学科,回国的第二天就赶赴我院了解海洋学科建设的进展。
25日下午,我院副院长马辉教授,海洋学部主任陈道毅教授、副主任蔡中华教授热情接待了来宾,介绍了我院海洋学科的进展和发展规划,双方均表示希望今后开展更广泛深入的交流合作。26日上午,苏纪兰院士、周朦教授夫妇参观了我院部分实验室。随后,周朦教授就海洋前沿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我院师生做了题为Southern Ocean Blooms and Iron Study的学术报告,陈道毅教授主持了报告会,我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赵庆刚出席了报告会。报告会一开始,周朦教授就借一张他在清华的毕业照表达了对母校深深的眷恋,并表示希望为母校和祖国的海洋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报告中,周朦教授向师生们介绍了自己的团队和研究工作,提出目前海洋前沿科学研究中面临着能源需求和全球气候变化这两大挑战。由于地球上一大部分的碳捕获是由海洋生物完成的,他认为,通过对海洋碳汇的研究或许会给全球气候变暖提供一条新的解决方法,而研究证明铁元素在浮游生物增殖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对南大洋铁的研究非常重要。周教授的报告生动深刻、内容丰富,不时穿插一些他在科考船上的经验趣事,激起了师生们对于海洋学科的极大兴趣。参加报告会的有我院海洋学部、生命与健康学部、能源与环境学部的师生,以及深圳市海洋局环境监测站的嘉宾。
26日下午,在马辉副院长、深圳市海洋局和发改委等相关人员的陪同下,苏纪兰院士、周朦教授夫妇到深圳大鹏半岛实地考察了深圳市东部南海海底试验网建站备选基地和登陆点。苏院士、周教授、我院海洋学部教师,以及海洋局和发改委相关人员乘船围绕深圳东部大鹏半岛进行考察,对备选陆域基地和临海登陆点附近的陆域规划、海域状况、航道、锚地等具体条件进行调研,为实施南海海底观测试验网项目做准备。(徐慧)
图为周朦教授在作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