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返回
深圳特区报:省部产学研联盟“焊接”完整产业链条

发布时间:2012-01-16

发布时间:2012-01-16

高校成果主动“飞”出实验室驱动企业转型升级

省部产学研联盟“焊接”完整产业链条

科学发展 转变方式·创新引领篇⑤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兴文 刘众 吴德群

一个创新的产学研联盟,几年前在深圳这块创新的土地上生根,现在已长成修长的树木。

记者昨日到深圳大学城采访时看到,在葱郁的林木掩映下,这个应需求而生的、全名为“先进电池与材料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跻身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目前,联盟内9家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正驱动20多家骨干企业,高速行进在先进电池和材料产业的快速路上,并凭借自主创新在全球新能源领域谋求更多的话语权,进而实现“弯道超车”。

更关键的是,创新联盟还创造了全新的产业化模式: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企业车间、问题从企业产生到联盟成员携手解决的新型“双向”转化,为深圳及中国先进电池与材料产业提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范本,驱动整个产业不断转型升级。

联盟科研提供产业增长原动力

深圳及珠三角地区的先进电池制造,占全国的半壁江山。先进电池与材料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两年前落地深圳,顺应了市场的需要。

先进电池与材料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秘书长李宝华告诉记者,该联盟有清华大学、中山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9家高校和研究机构,23家龙头企业,覆盖了电池产业整个产业链,其中18家企业拥有9家省市级电池及储能材料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联盟重点服务的产业领域涵盖了以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为代表的先进电池领域。

两年是一扇观察的窗口——联盟成立以来,在集聚创新资源、构建产业技术创新链、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联盟联合上游设备和材料供应商,开发出大批可用于工业化规模生产的新材料、新设备,提升了产品的创新能力、竞争力,降低了产品的成本。同时,让科研人员更多地参与到公司的具体项目当中来,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高学历人才。

成果与企业之间,不断上演“龙凤配”。联盟成员的东莞新能源公司,已经发展为动力电池领域的巨头。该公司生产的手机电池,由于性能稳定,待机时间长,为国际手机巨头采购,销售价格远远高于国内同行。同时,东莞新能源公司的动力电池,为国内外众多新能源汽车厂商所青睐,向该公司投来大笔订单。

登高望远,联盟不断向高端科研领域迈进。去年,该联盟引进了广东省能源与环境材料创新团队,这是广东省首批引进的12个创新团队中唯一的新能源创新团队。

需求驱动研发与产业“双向“融合

驱动创新联盟发展的核心动力是什么?李宝华说,是需求驱动了研发与产业的“双向”融合。他说,企业有使用技术的需求,高校成果有转化为生产力的需求,而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存在,让这两个需求在联盟内部得到恰如其分的满足。

请看这样的路径图——在联盟内部,从企业车间生产上发现的一个问题,很快提交到省部产学研联盟,之后会在联盟内部的高校等科研机构以及各大企业展开联合技术攻关,直至解决问题,大大提高企业的科研水平和生产效率。

过去,企业遇到的一个技术问题,可能是“海选”,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而现在是一个“配对”的过程,大大提高了效率。比如,东莞新能源公司进行动力电池研发与生产,首先是要做好电芯,这是该公司的强项,但做动力电池需要解决电源管理,而这又是联盟成员企业欣旺达的强项。在联盟的牵线搭桥下,两家企业很快实现了合作。

创新联盟的存在,还让整个产业链呈现网状,只要一个节点出现了“需求”,整个产业链织就的“网”都会从不同的角度给予技术支持。

连接每一个企业“点”和联盟“网”的那根“丝”,靠的是科技特派员。据透露,科技特派员大都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师,他们在某一个科研领域取得成果,然后到企业长期任职,在生产一线进行研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时解决企业实际遇到的技术问题。

高校为企业提供研发和智力支持,企业为高校成果转化提供大平台,这种双向融合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高校单纯进行科研的单向运作机制,让高校科研成果更多走出“象牙塔”,同时也让大批企业尝到科研成果带来的甜头。

基础研究的“金凤凰”,一旦飞出象牙塔,就会借助创新联盟模式产生奇异的裂变。目前,创新联盟对产业提升、辐射和示范带动作用已经突显,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统计,去年,该联盟内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先进电池产品销售额逾150亿元,今年预计将超过170亿元。

谋求新能源产业标准话语权

“新能源产业,将是中国实现产业突围的重要领域。”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康飞宇告诉记者,在IT、家电等众多领域,欧美国家一直掌握着话语权,而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中国与世界同步,因此必须加大基础研究,将研究成果进行产业化。同时,在标准的制定方面,中国研究机构和企业应该抢占话语权。“先进电池与材料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将在标准制定方面做出努力。”

新能源产业的未来值得期待,创新联盟瞄准了更为远大的目标。该联盟有关负责人说,未来3年,联盟将制定先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产业技术路线图,完成本联盟内企业的产品更新换代及产业升级,实现本联盟内每个企业的五个一工程:一个产学研联盟合作院校、一位企业科技特派员、一项授权发明专利、参与一项地标以上的标准制修订工作和一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同时,联盟会员逐步覆盖广东省先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领域内,设立本领域在国内最权威的专家人才库,联盟成员共同合作培养400—500名高、中和初级人才;建成珠三角地区最权威的二次电池及其关键材料检测、测试机构,同美国UL等国际机构合作,获取承担相关检测任务的资格;主持和参与本领域内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实现联盟企业三年内研发总投入超过10亿元,带动企业40亿元以上的新增投资,联盟企业销售额增长至200亿元。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广东省创新团队领军人物康飞宇:

新能源车可望10年后满街跑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兴文 刘众 吴德群

带着对深圳新能源产业特有的感情,也是带着一种还愿的心情,康飞宇最终选择到深圳任职。

他的职位是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这样的职位只是行政职务,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只要对他背后的团队稍加研判,得到的是对一个专业教授的敬意。

“我愿意在深圳一直干到退休。”康飞宇是清华大学的教授,研究方向为先进电池和材料,在深圳拥有自己的实验室,对深圳产学研气氛非常满意。10多年来,他一直活跃于深圳及珠三角新能源产业,前后来了100多次,对这一带的产业了如指掌。他曾每年都到珠三角一带的电池厂商进行调研,甚至深入到企业中做专门的科研指导。也正是缘于此,东莞新能源等一批企业,在清华大学专业实验室的支持下,从当初不被人关注的企业,一夜之间成为业内的翘楚。

谈到广东省首批引进的12个创新团队——能源与环境材料国际创新团队,康飞宇说,“深圳需要各种形式、行之有效的产学研联盟。”他认为,华为等深圳本土企业,已经开始重视基础研究,但是,单靠企业自身的力量远远不够,还需要产学研联盟提供更多支持。因为,省部产学研联盟可以探究产业最新发展趋势,为企业提供战略指导,同时产学研联盟可以就专业技术进行共同攻关,并把基础研究通过企业转化为产品,转化率高。

他特别提到,新能源领域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其中动力电池将充满挑战与机遇。如果单靠一个企业或一个研究机构,显然无法实现产业的重大突破,而联盟成员共同面对问题,共同技术攻关,将会更有机会实现技术的突破。目前,先进电池与材料省部级产学研创新联盟,成立了新能源技术转化中心,更多的实验成果运用到中试,进而形成可靠的原创技术。

在康飞宇看来,尽管美国目前在动力电池领域处领先地位,但全球广阔新能源车市场以及正在崛起的“中国力量”,让中国科研机构和企业分一杯羹。他透露,目前先进电池与材料省部级产学研创新联盟正在研发石墨烯等新型材料,取代传统材料。

对当下的新能源电动汽车发展,康飞宇充满期待。不过,他认为,受到当前电动车性能、充电设施等的制约,新能源电动车的推广不快。但他相信,到2020年,当一些技术瓶颈得到破解时,新能源汽车可望迎来春天,满街可见新能源车将不再是梦想。

 (转自2012年1月15日《深圳特区报》)

http://sztqb.sznews.com/html/2012-01/15/content_1903736.htm

http://sztqb.sznews.com/html/2012-01/15/content_1903744.htm

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