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下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刘玲玲教授做客我院金融时代论坛,畅谈对党的十八大后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分析。论坛由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部顾立基教授主持。我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赵庆刚出席了论坛。
刘玲玲教授研究中国宏观经济与公共财政政策多年,通过剖析了我国2013年的经济形势,她认为,党的十八大之后,管理通胀、防止经济下滑和推进结构调整将是我国经济后续发展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三个问题。通过对GDP、通货膨胀率、进出口贸易额、失业率等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各宏观经济指标的分析,刘玲玲教授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了具体阐述。首先,由于国内金融体系不完备、国际货币政策相对宽松、国内劳动力和资源成本日益升高等原因,虽然2012年度我国的通胀率已经调整到4%的水平,但未来仍然面临通胀的问题。同时,由于全球经济疲软,外需减少且外汇投放减少,所以“依靠货币投放搭配投资,再辅以适度顺差”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并且,房地产泡沫挤出遭遇多重博弈,“土地财政”受到较大影响,中国面临经济增长放缓的压力。第三,中国经济存在结构性矛盾,比如第三产业占比尚且不够,国内消费也尚有空间。对此,刘玲玲教授认为,“未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实现‘20个百分点’的调整,即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和消费占GDP的比重分别从40%提高到60%;同时,还要进行体制配套,调整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及直接税与间接税比例”。
刘玲玲教授对党的十八大的经济政策进行了解读,认为中国发展确实还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她用科学发展观、“三位一体”的中国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以及统筹公平与效率这样几个关键词总结了党的十八大的“新提法”。刘玲玲教授认为,党的十八大体现了我国今后的发展思路,如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公平和效率兼顾、“美丽中国”概念。“党的十八大的新提法不是抽象概念,操作性很强”,刘玲玲教授表示。
刘玲玲教授认为,党的十八大的主要精神在此前公布的“十二五”规划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她表示,“十二五”规划提出要鼓励产业创新、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同时统筹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而这些目标将促进中国宏观经济向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
最后,刘玲玲教授就现场听众提出的社会公平和金融体系创新问题进行了解答。(文/丁璐 摄影/杨昊、许若然)
图为刘玲玲教授在讲座中
图为金融时代论坛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