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下午,著名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校长助理施一公教授来到我院,为师生们带来主题为“我的科学研究体验”的精彩报告。康飞宇院长主持本次报告。我院CⅡ三层大报告厅座无虚席,许多师生站着聆听报告。
施一公从自身科研经历入讲起,围绕着研究体系的建立和作用展开,从技术、问题、体系三个角度阐述了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体系对于科学研究的重大意义。在技术方面,施一公认为,在科学研究中,确实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但应该注意技术本身是手段而非目的,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不应该耽于技术,而应该从更广阔的视角提升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选择研究问题方面,施一公引用了著名科学家Steven Weinberg的名言来说明提出问题的不容易,以及对问题本身的无法预见性。他强调说,在科学研究的初始阶段,学生们会发现很难提出一个好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提出一个好的问题的背后,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只有不断积累,才可以发现科研中真正有价值的重点。在体系构建方面,施一公举了以海胆卵进行科学研究而取得重大突破的例子,突出说明了选择一个正确的研究体系对于科研突破的重大作用。他强调,要找准正确的科研体系,即使暂时没有取得什么成就,发现不了什么有价值的问题,也不要灰心气馁。只要体系本身正确,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就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当被问及多学科交叉是否有利于科学研究的时候,施一公教授给予了肯定的回答。他说,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进步往往可以归因于学科交叉,就拿生命科学本身而言,最初并无独到的研究方法,许多研究手段是借鉴数学与物理学的方法。学科交叉往往会启迪思维,推动科学技术向前进步。施一公教授的儒雅风度和睿智话语使在场同学如沐春风。
报告会开始前,施一公教授与我院部分教师会谈,并参观了校园。(文/陈松宁 摄影/徐扬)
图为施一公教授作报告
图为报告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