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返回
《深圳特区报》报道省部共建肿瘤化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发布时间:2018-03-30

“深圳的未来需要创新的驱动,更需要注重基础研究。”可喜的是,深圳目前在基础研究方面已经有了“国家队”。

2018年1月31日,由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合建的“省部共建肿瘤化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得到国家科技部批复正式建立。它不仅是全国首家在肿瘤领域依托高校进行基础药物研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更为深圳乃至中国今后研制自己的原创肿瘤药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近日采访了这支国家级基础药物研发科研队伍。

从省队到国家队

这家肿瘤化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广东省化学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此前分别由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主导,在基础药物研究方面已有多年积累。

“此次的强强联手,只为打破界限和壁垒,促进北大和清华在科学体系上的实质性融合,组建一支国家级的高精尖基础药物研发队伍。” 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杨震说,“我国目前在基础研究方面还很薄弱,强化基础药物研究,就是为了做自己的原创药。”

肿瘤被称为是世界上最难对付的研究领域,恶性肿瘤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为21世纪人类“第一杀手”。

据统计,2015年中国有429.2万例新发肿瘤病例和281.4万例死亡病例,相当于平均每天12000人新患癌症,7500人死于癌症。值得注意的是,广东省癌症发病率高于全国均值12%,呈快速增长态势;深圳市癌症患者年平均增长4.15%,目前已超过10万人。除传统的高发肿瘤鼻咽癌和肝癌的发病率居全球最高水平之外,肺癌和乳腺癌也增长迅速。因此开展“地域性抗癌药物”的研发对降低癌症的发病和死亡率,以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十分关键。

肿瘤化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是为提升广东省抗肿瘤药物研究的基础研发能力、为提高原创性抗癌药物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也为推动我国抗癌药物研究和创新跨越发展而设立。

用杨震的话形容:“成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就好比踢足球,过去是广东队,现在是国家队,成员架构不同了、参赛资格不同了、见的场面也不同了。”

一生只做一件事

基础药物研究是一个漫长而积累的过程,对于遨游在科学海洋中的科研人员来说,它可能意味着毕生的心血。目前我国新药研究已从跟踪仿制阶段发展到模仿创新阶段,并向原始创新阶段迈进。

实验室目前已投入超过1亿元购置了专项仪器设备,并根据肿瘤疾病的特点,建立了肿瘤新靶标、新机制、先导化合物的设计等核心技术的研究体系;建设了化学探针与疾病分子机制、结构与计算化学生物学、活性先导设计合成与肿瘤筛选以及网络分析的平台;成立了大型仪器管理中心,并完成了800平方米SPF级动物房的基础建设等。

“这些设施都按照一流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标准配置。”国家重点实验室办公室负责人王锐告诉记者。

平台建好,剩下的就是专心做基础研究。那么,基础药物研究到底有多难?

当问及杨震对获国家自然科技奖二等奖的“天然产物全合成”这一研究成果用了多久时,他的回答是:“一辈子”。

在杨震看来,科研事业本就永无止境。肿瘤化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支撑整个基础药物研究的平台,而在平台上的基础研究不能一蹴而就。他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现在营盘已建好,基地也在这儿,平台会推动创新药物可持续性发展,包括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

杨震说,真正的科研成果和实力,是由一群优秀的、愿意一起做事的人组成,即使某一个成果出来,它也不是某个人的成绩,它是集体的力量。国家重点实验室里的很多人,他们从创立省级实验室到成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这过去十几年里,他们日日夜夜扑在研究上,头发熬白了,人也变老了,很艰难,很辛苦,他们是整个民族的脊梁。

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教授、北京大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周强对基础药物研究也有自己的理解:新药研发,一定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急不得,它不是发导弹,也不是发卫星,是科研人员每天不停地研究、琢磨、做实验、做积累。

人才是创新的希望

肿瘤化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不仅是要在深圳大学城建立一个国际知名的抗肿瘤药物研究中心,更要成为一个创新药物研究的动力源泉,带动整个华南地区高端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在原研药的基础研发领域,怎样从跟跑变成领跑?

杨震告诉记者,基础药物创新好比点滴汇江河,需要积累,需要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科研人才去传承。

事实上,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在肿瘤药物创新研究领域拥有一批能把握国际学科前沿、富有创新活力、以中青年科技人才为主的科研人才队伍。

目前,实验室拥有固定人员65人,平均年龄43岁,具有博士学位54人,占比达83%,其中包括学术带头人26人, 45岁以下中青年学术骨干24人。不仅如此,在上述科研人员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杰青4名。

这样一支优秀的、实力过硬的科研队伍是中国基础药物研发的希望,是未来中国在科学领域走向世界前列的中坚力量。 杨震说:“我相信深圳有魔力能吸引更多的创新人才,在新药研发上,深圳未来也会势不可挡。”

陈宇综:中国基础药物研究需要集团军作战

省部共建肿瘤化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背后有一批深耕学术领域,在国外顶尖学术殿堂深造、具有多个学术成果的优秀科研专家,省部共建肿瘤化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陈宇综就是其中一位。

“一谈到科研,我们国家重点实验室里的很多人眼睛都发亮”,陈宇综说。“而且,他们有理想、有干劲,杨震教授也如此,都想借助这个平台,做出点东西来。”

虽然是透过长途电话进行的采访,陈宇综教授的这席话却让记者恍如亲见其人,能够深刻体会到科研工作者对自己专业领域的执着和热爱。

做科研很辛苦,但陈宇综认为,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是否辛苦取决于是否有兴趣。“对于真正喜欢科研的来说,为了一个实验,为了验证一个结果,凌晨两三点不睡觉甚至通宵不眠都是很常见的。”

2011年,联合国植物年,陈宇综和其他学者共同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了一篇关于天然产物的学术文章,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有十几家科技媒体做了报道和转发。陈宇综说,当时他们是想看自然界中都有哪些药物物种可以造福人类,它们也叫天然产物。于是,陈宇综和其他老师一起带领团队把自然界产生药的物种全部做了研究,据说这个研究过程非常复杂,需要反复认证,当时清华的老师和学生们每天加班加点,一丝不苟,力争在文献中对每个物种都描述的清清楚楚,除此之外,还要融入到发现的规律上。最终的文章有10页左右,但后面附加的文章却高达170页之多。

对于我国基础药物研究的发展,陈宇综认为,医药领域的研究和创新要靠“集团军作战。”陈宇综认为,单靠某个小的研究单位或公司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融合社会力量、企业力量齐心协力去做这件事;更需要国家和政府的统一规划和布局以及大力支持,华大基因就是最好例子。只有国家和政府为基础药物研究领域创造踏实的、没有后顾之忧的环境之后,才能聚拢年轻人才,才有长远快速的发展。”(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雨萌)

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