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下午,深圳市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处副处长张学斌应邀来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作题为“知识产权与营商环境”的讲座。讲座由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部何隽副教授主持。
张学斌先生长期从事知识产权执法和综合管理工作,曾多次参与《深圳市知识产权“十三五”规划》、知识产权保护36条等市政府重大政策文件起草和法规制定工作,对知识产权工作有丰富经验和深入研究。讲座围绕着知识产权的基本属性及对深圳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思考两大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讲座伊始,张学斌先生以最近发生的“美国301调查事件”和“中兴事件”为例,强调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随后,张学斌先生对知识产权的三个基本属性进行了详尽的描述。第一,知识产权是创新成果的体现,是衡量创新能力的标志。他通过对比深圳市和中国其他重要城市的知识产权主要数据,从中国专利金奖数、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拥有有效发明专利量、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等多个指标,全面总结了深圳市知识产权发展现状和优势。第二,知识产权是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之间、国家之间重要的竞争手段。张学斌先生将知识产权比喻为一种“合法的垄断”,目前国内外企业之间的诉讼多是围绕专利展开。张学斌先生还指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势必会面临更多来自知识产权的挑战。第三,知识产权的本质是一种无形资产,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其商业价值。知识产权价值实现的方式主要包括垄断经营、交叉许可、转让许可、质押融资、诉讼赔偿等。NPE即非专利实施主体目前也很常见,它的实质是拥有专利权的主体本身不实施专利技术,而是通过许可、诉讼等方式盈利。
最后,张学斌先生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对深圳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他认为只有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才能激励创新、保持核心竞争力、实现价值。知识产权保护好比一个“跷跷板”,主管部门需要在“私权”和“公权”间的利益中寻找平衡。最后,他建议深圳实施最严格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来保护科技创新成果,并提出了“大保护、严保护、快保护”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讲座互动环节,现场老师及同学就特区立法与国家立法之间的协调方式、知识产权质押的价值评估等问题与张学斌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
此次讲座主要面向选修《中国的制度与法律环境》的金融硕士专业同学,多位相关社会人士一同参与了讲座,讲座反响热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文/杜梦婷)
图为张学斌先生作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