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返回
“药品知识产权与WTO规则”课程走进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发布时间:2019-04-12

4月11日下午,我院“药品知识产权与WTO规则”课程的同学们在何隽老师的带领下,赴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开展阳光课堂活动。来自生命与健康学部、国际开放交叉创新教育中心(Open FIESTA)和医院管理研究院的同学们参加了此次阳光课堂活动。

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保护中心”)坐落于前海基金小镇,是深圳市首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面向新能源与互联网两大产业,是集快速授权、快速确权、快速维权、导航运营等功能于一体的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平台。

图为保护中心工作区

图为张剑向师生介绍保护中心的工作流程

保护中心主任助理张剑带领同学们参观了中心的公共服务区、多媒体审理庭、多功能厅和办公区,重点介绍了保护中心的建设过程和人员情况。他说,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深圳重点产业提供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解决了以往专利申请周期较长的问题,为深圳企业营造高效的营商环境。

图为张剑介绍深圳保护中心的工作重点

参观结束后,张剑副研究员以及保护中心副主任李文琳、专利导航部门负责人邓科峰、维权部门负责人刘凯怡等与我院师生进行了座谈。张剑详细介绍了保护中心的工作项目和特点,包括快速预审服务主体备案、专利申请预审、专利确权预审、专利权评价报告预审等,内容涵盖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

图为李文琳介绍全国保护中心的情况

李文琳对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在全国的布局进行了介绍。截至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已批复设立20多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遍布广东、浙江、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等地,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制药和健康及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等新兴领域。李主任特别说到,这些新兴领域的知识产权工作特别需要既有专业背景,又懂知识产权的复合型人才加入,她本人所学的就是工业设计专业。

何隽老师向保护中心的专家介绍了我院在知识产权方面的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情况,分享了近期完成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大数据研究成果。

参观和座谈结束时,同学们都表示此行收获良多,以前在课堂上只能通过书本和视频了解相关知识,这次通过实地参观,对知识产权工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特别是听了专家的讲解,对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文/王叶  摄影/谭淑方)

图为师生与保护中心专家合影

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