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清华大学2018-2019学年度第22次校务会议讨论通过,深圳研究生院能源与环境学部贺艳兵老师荣获2018年度“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称号。
贺艳兵,能源与环境学部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3年来我院工作,主要从事高安全二次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研究,聚焦于解决当前和下一代锂电池中的安全问题,以构筑高安全、低阻抗和高稳定电极/液态和固态电解质系统及界面为研究目标,取得了一系列兼具重要科学意义和重大产业应用价值的创新成果:(1)在国际上率先阐明了钛酸锂电池的界面催化反应胀气机理,获得被行业广泛认可的界面隔绝层解决方案,成为产业界和学术界解决钛酸锂电池产气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2)提出了由内至外解决高容量锂金属负极枝晶生长和体积变化的实用化方案,显著提升了高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和安全性;(3)发展了高离子电导率层次结构和三维交联结构的新型聚合物电解质及其原位制备方法,成为该领域的基本方法之一,大幅度提升了锂电池循环性能和安全性。
迄今共发表SCI论文150余篇,其中8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SCI他引5000余次,H因子41;近五年在Adv. Mater.、Energy Environ. Sci.、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Nature Commun.等SCI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被Nature、Nature Nanotech.、Nature Energy、Chem. Rev.、Adv. Mater.等SCI知名期刊正面引用和评价;授权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PCT专利2项;应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产业论坛做大会、特邀和邀请报告40余次。此外,还长期担任Nature、Nature Commun.、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Energy Environ. Sci.、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Joule等 30 余份知名期刊审稿人和仲裁人;兼任Chinese Chemical Letters青年编委,中国材料与试验团体标准委员会电池及其相关材料领域委员会委员,深圳市电源技术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先进电池和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目前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深圳市基础研究布局项目和横向项目等10余项。研究成果不仅获得了学术界的高度肯定,也得到产业界的广泛认可,部分成果已得到产业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7)、第十届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青年奖(2018)、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15)和深圳市自然科学二等奖(2016),入选2015年广东省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深圳市地方级高层次领军人才。
贺艳兵近三年独立和协助指导5名硕士生获得校优秀硕士毕业论文,1名博士生获得校优秀博士毕业论文,2人获校优秀毕业生,4人获国家奖学金;主讲《材料分析与表征》和《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两门研究生专业课程,课评良好。
图为贺艳兵指导实验研究和作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