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第一届纳米技术与微型储能器件科学与技术研讨会在我院能源与环境大楼召开。本次研讨会由我院主办,联合深圳市清新电源研究院、深圳溢鑫科技研发有限公司及深圳市电源技术学会共同协办,并获得了深圳盖姆石墨烯中心、广东省石墨烯创新中心、先进电池与材料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的大力支持。
研讨会旨在通过汇聚粤港澳大湾区及全球著名的专家、学者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探讨微型储能器件和直立石墨烯研究领域中涉及到的关键纳米技术、材料化学、可穿戴器件集成及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与产学研方向。
图为大会合影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院长康飞宇主持大会的开幕式并致辞。本次研讨会将6个大会报告和16个专题报告共计22个报告浓缩为一天,集中呈现了一场精彩的学术和技术分享盛宴。研讨会上午为主论坛,下午分别设置微型储能器件与直立石墨烯两个专题分论坛,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研讨交流。
图为康飞宇教授致欢迎辞
上午,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微系统和纳米科学学院讲座教授、上海大学特聘教授刘建影作题为《石墨烯结构调控及其导热性能》大会报告,从散热性和电池寿命两方面,讲述了使用不同材料的储能器件的性能比,相比传统的高分子材料,石墨烯材料能快速散热、提升电池寿命。
图为刘建影院士作大会报告
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张华、清华大学教授王晓红、爱发科(日本总部)的执行官兼Senior Fellow Koukou Suu 博士等作专题报告,分别介绍了新型纳米材料、全固态薄膜电池、基于纳米加工技术的片上储能系统等。
图为张华、Masaru Tachibana、王晓红、Koukou Suu 作大会报告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荣誉教授汪正平作题为Composition Tuned Hybrid Perovskites: From Materials Engineering & Device Design for Efficient, Stable Perovskite Solar Cells- a Novel Packaging Approach的报告,介绍了钙钛矿材料与太阳能电池储能器件最新科研进展。
图为汪正平院士作大会报告
在微型储能器件分会场,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支春义、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卢周广、广东工业大学教授张海燕、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杨成浩、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杨诚、暨南大学物理系系主任麦文杰、北京八度阳光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一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教授唐永炳、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教授周航、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副教授刘碧录作专题报告,并与会代表互动和热烈讨论。
图为支春义、卢周广、张海燕、杨成浩、杨诚、麦文杰、刘一锋、唐永炳、周航、刘碧录作大会报告
在直立石墨烯分会场,来自日本名城大学电子电气工程系的平松美根男(Mineo Hiramatsu)教授从三维石墨烯网络和碳纳米墙的合成、功能化和应用方面作了报告和分享。重庆大学李新禄教授、中国电子科技大学傅文杰副教授、江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王志朋、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杨化超博士、深圳溢鑫科技研发公司总经理赵鑫博士等作主题报告。报告嘉宾现场解答与会代表的问题,并交流了学术成果和观点。
图为Mineo Hiramatsu、杨化超、王志朋、李新禄、傅文杰、赵鑫作大会报告
随后,赵鑫博士主持了圆桌讨论,与会的专家学者、企事业代表围绕“直立石墨烯”的关键技术、应用场景、发展趋势进行深入了的交流和研讨。
图为圆桌讨论
会议期间,与会嘉宾还参观了我院检测中心以及圳溢鑫科技研发公司。
本次研讨会不仅展示了纳米技术与微型储能器件科学与技术界学者的风采,还为行业搭建了交流思想和建立合作的平台,进一步推动了纳米技术与微型储能器件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电子科技大学、上海大学、重庆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暨南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日本横滨市立大学、日本名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知名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学生,联盟和学会会员单位代表,比亚迪、华为、富士康、欣旺达、比克、深圳溢鑫科技、美国爱发科(ULVAC)、北京八度阳光科技、沈阳科仪等企业一线青年科研人员150多人参加了本次大会。(文/韦薇 摄影/欧小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