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返回
国家重点研发“海洋油气工程环境保障潜水器组网作业示范”课题在大亚湾开展海试实验

发布时间:2019-08-26

7月27日至8月20日,由我院陈道毅教授主持,董宇涵、姜玥璐和李强等老师参加的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海洋油气工程环境保障潜水器组网作业示范”在大亚湾核电站附近海域成功开展了海试实验。其中7月27日至8月8日由于海况不理想,为预实验阶段。实验内容主要为测试和利用最新研发的海上无人移动观测平台,在大亚湾核电站附近海域进行水文和生物参数观测,发展为沿海核电站提供环境保障和异常预警的方法技术。

7.jpg

图为大亚湾海试的作业区域和站点

海试核心为两套海上移动观测平台,每个平台由波浪滑翔机和浮体组成。浮体搭载ADCP、温盐深剖面仪(CTD)和水质仪(EXO)。利用浮体的运动姿态信息,对ADCP在移动平台上获取的流速进行校正。浮体上的通信模块可实现对ADCP的开关、设置和数据传输。

8.jpg

图为波浪滑翔机

9.jpg

图为两套浮体设备

8月8日,实验设备由我院“清研海试1”试验母船运载至大亚湾核电站附近海域,利用吊机进行布放。两套设备下海后,按照预定的线路进行移动,同时取得不同区域的流场、温度、盐度和水质参数(叶绿素、溶解氧等)。而后大船锚定,船尾侧舷布放一台600kHz的ADCP进行定点的连续流场观测。每天定期搭乘工作艇“自强1”至浮体附近采水,预处理后带回实验室测量生化参数。

10.jpg

图为“清研海试1”

11.jpg

图为套浮体和波浪滑翔机的布放

8月20日,海试顺利完成并回收所有仪器。通过本次海试,发现并修正了观测设备的诸多问题,也为接下来继续改进设备提供了指导方向。同时,获得了大亚湾核电站附近系统的流场、温盐和生化参数,为接下来研究核电站温排水扩散规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过程机制提供了重要数据。

参与海试的科考队员包括海洋学部李磊、黄书才、刘彬华、宋方敏(陈道毅课题组),陈胜利(邢久星课题组),仲伟博(姜玥璐课题组),以及信息学部李志德,陈英杰(董宇涵课题组),科考队员们在海试期间优势互补,积极协作,积累了宝贵的海试经验。本试验所用波浪滑翔机单元和小套浮体由中国海洋大学孙秀军课题组提供,该课题组周莹和张进等在现场进行了维修和技术指导。 “清研海试1”船长林溢嘉、轮机长王绍龙和其他全体船员,以及“自强1”驾驶员宋方敏为实验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重要保障。(陈胜利)

12.jpg

图为科考队员安装浮体设备

13.jpg

图为船员和科考队员尝试布放小套浮体设备

14.jpg

图为工作艇行至移动平台附近进行采水作业

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