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院学生的分批次返校,同学们逐渐回归到了正常的科研学习生活。而此前受新冠疫情影响,同学们居家学习时间较长,心理状态容易受到影响,返校后也将面对特殊时期与以往校园生活不同的学习和生活模式。为了帮助同学们及时调整和适应新的模式
5月22日晚,我院特邀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主任李焰教授,通过线上雨课堂的方式开展“疫情下如何保持阳光心态”心理健康防护教育专题心理讲座,近2000名学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首先,李焰老师以塞里(Hans Selye)的生理模型作为引子,拉开了本次讲座的帷幕。塞里的生理模型认为,压力是对伤害性刺激做出的生理反应。结合学校对同学们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结果,李老师分析了大家返校后的心理反应。受疫情影响,很多同学的行为模式发生了不同程度地变化,超过七成的同学通过看书、运动、看电影、打游戏等方式来丰富居家隔离生活,自我调节烦躁情绪。适当的游戏能够有效地帮助同学们调节疫情带来的不安、紧张、烦躁等负面情绪,但这并不是最科学有效的减压方法。
那么,什么才是最佳的情绪调节方式呢?李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的理性情绪疗法。根据理性情绪疗法,人的情绪不仅是由外界的诱发事件决定的,还受到自身对外界诱发事件的观念和想法影响,而后者对情绪的影响力更大,因而自我调节情绪的最佳途径就是用“阳光”的想法去看待问题。
讲座中,李老师深入浅出地列举了生动的案例,用隐喻的方式来加深同学对“阳光”想法的理解。例如,面对宿舍人际烦恼时,心情不好,心理压力大,不妨换一种想法,理性认知,坦然看待烦恼本身,那么心情便会好起来,从而获得心理成长。李老师提出,我们有多少阳光想法,就会有多少阳光心态,她建议同学们学会挖掘“挫折”情境下的“积极”意义,并鼓励同学们利用“多元视角”、“未来视角”看待问题,跨越现在,积极行动,走向未来。
最后,李焰老师引用心理学家荣格的名言进行总结——“让自己愉悦一生是很重要的能力”。
本次讲座及时地对同学们在疫情下的心理状态进行辅导,帮助同学们保持阳光心态,从容应对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将对学生们的发展和进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文:查子浩、郭宗昌
图:郭宗昌
编辑:黍离 姜奕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