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指挥部(以下简称“深河指挥部”)联合南方日报推出“决胜脱贫攻坚 深圳先行示范”--2020深圳扶贫案例展示与点赞活动。深河指挥部推荐了驻和平县4名帮扶干部,我院驻村干部杨昊名列其中,也是深圳市唯一高校代表。
人物事迹如下:
姓名:杨昊
推荐单位: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指挥部、福田区对口帮扶省定贫困村和平县长塘镇苏光村
扶贫典型成果:土地流转、微商带货
个人事迹:
2019年3月,杨昊作为深圳市福田区新一轮对口帮扶河源市和平县的驻村干部,在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委派下,来到长塘镇苏光村开展帮扶工作,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兼精准扶贫工作队队长。
苏光村位于和平县东北部山区,耕地有限,机械化生产开展不便,插秧耙田全靠人力,苏光村民戏称自己是“输光”村,对村子未来发展没有信心。通过一年多的时间,杨昊与苏光村民一起,拾回“赢”的希望与“赢”的勇气。
怎么让土地“生钱”呢?2019年5月下旬,杨昊通过帮扶单位找到北京福源华夏沙漠治理研究院,他们在水肥一体化综合种养方面有独到的技术优势。在研究院的指导下,村里原有的村民合作社注册成为实体公司,企业与公司对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并进行人员培训。驻村工作队与村委会商量,在苏光村落地现代化综合种养项目,把村里最优质的土地集中起来,开展生产建设。
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摆在眼前:如何说服村民把土地使用权转让出来?
杨昊喊上村干部、合作社骨干,挨家挨户到村民家谈征地的事情,不厌其烦地跟村民谈农业项目。他跑遍了县农业农村局、环保局、国土局、林业局等各个部门,向他们了解关于土地流转的实施细则,与合作社、公司仔细商议入股、租地的合同条款,反复跟农户讲解可获得的保障和权利。2019年11月下旬,涉及产业用地的村民小组和39户村民全部与公司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涉及田地150余亩,占全村可耕地面积的十分之一。
目前,苏光村综合种养项目——生态农业仿真实验室基地的建设已完成,苏光村民即将享受到科技农业带来的丰硕成果。
除了推动集体的扶贫项目,杨昊还关注每一户贫困户,鼓励他们自力更生。
徐玉伟是苏光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之一,家有妻儿子女四人。妻子早些年患重病住院,需要长期靠药物稳定治疗,大女儿和儿子都在上学,他本人也因为外出务工腿脚受伤,行动不便。杨昊在多次走访他家后,为他制定了“一户一策”。
杨昊通过村委会,帮徐玉伟申请了村里的公益性岗位,做保洁员,每月工资所得800元。听说徐玉伟种养一些土特产,想用微信“带货”,杨昊非常赞同,于是在网上找了一些别人拍的土特产给徐玉伟看,教他摄影技巧:“拍土鸡光线要明亮,显得鸡精神。”“拍水果带露珠感觉新鲜。”“一组产品图里插几张原产地图片,让人觉得有呼应感……”
徐玉伟从此开启了“带货之旅”,他隔三岔五就在朋友圈里发他的“作品”,后来还学会了拍视频。视频里,他用客家土语进行介绍,语言也越来越风趣,售货情况也越来越好。2019年底,徐玉伟家庭净收入5万余元,家庭人均收入12000余元。村里其他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纷纷效仿,用自己的劳动和才智完成脱贫。
苏光村民现在会说:“苏光”村不再是“输光”村了,我们快要“赢”回来了。
“决胜脱贫攻坚 深圳先行示范”--2020深圳扶贫案例展示与点赞活动链接: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hd/voting-template/#/pic/331/348
文:转载自"南方+”
编辑:丁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