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对口帮扶的河源市和平县长塘镇苏光村举行“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揭牌仪式。院党委副书记杨瑞东,副院长马岚,院长助理宋岩,院生物医药与健康工程研究院副院长邢新会,清华大学港澳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港澳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夏广志等赴苏光村参加揭牌仪式。和平县副县长朱俊威,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勇跃,长塘镇党委书记凌景峰,长塘镇镇长吴建章等县镇领导代表参加活动。
图为苏光村“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揭牌
苏光村“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由苏光村村民成立的和平县九谷惠福生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九谷公司”)于2019年11月投资兴建,2020年6月基本完工。基地依托对口帮扶单位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引荐的社会资源,利用现代化农业技术手段,开展绿色立体循环种养项目。经营范围包括肉牛、蛋鸡、水产养殖,韭菜、巨菌草、水培蔬菜种植。公司先后开发了“智慧农业仿真实验室”45亩,巨菌草示范基地 30 亩,韭菜示范基地 50 亩。基地的产业项目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联合经营,集中全村力量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从传统种养、散种散养模式转变到现代化立体种养模式,让原荒废土地高效增值,有效振兴了乡村经济,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产业发展提供示范。
当天上午,我院代表与县镇村领导在苏光村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座谈。会上,我院派驻苏光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杨昊介绍了我院2016年至今我院对口帮扶苏光村情况,重点介绍了我院支持和参与产业基地建设的过程。九谷公司负责人徐洲建介绍了公司经营主体构成、基地盈利模式和产业扶贫成效。
图为座谈会
在交流发言环节,朱俊威副县长代表和平县委县政府,对我院来访领导老师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对苏光村扶贫产业基地的落成表示祝贺。他说,驻苏光村扶贫工作队发挥自身科技和资源优势,着力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打造智慧农业新模式,这在和平是一个创举,为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发展绿色、高效、智慧的现代生态农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希望“苏光经验”“苏光模式”能成为和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优秀范例。
马岚副院长在会上发言。马岚表示,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高度重视并主动承担国家战略,积极参与脱贫攻坚这一伟大的历程,驻村干部发挥清华人“行胜于言”的实干精神,在和平县、长塘镇的关怀支持下,与苏光人民共同奋斗,逐步改变了苏光村落后的村容村貌,今后我院将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苏光村的发展,积极发挥我院科研、人才优势,谋划苏光村未来建设发展的长效机制,与和平县、长塘镇继续保持长期密切的往来,携手创造更多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
图为苏光村贫困户“资产包”项目签约仪式
随后,院领导和县、镇、村领导干部共同为“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揭牌,并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引导下参观了基地的各个种养项目。项目中包含可自动排水降温的“智能牛舍”、鸡鱼共生的立体鸡舍鱼塘、由微生物分离的粪水灌溉的韭菜种植田等绿色循环技术手段,全方面展示了苏光村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建设出的新型农业成果。
图为考察菌液存储厂房
图为鸡鱼共生的立体鸡舍鱼塘
图为参观立体鸡舍
图为参观巨菌草基地
参观结束后,我院代表走访慰问了三户苏光村贫困户,了解贫困户生活条件改善情况,关心他们脱贫后的想法和意愿。
图为贫困户徐胡连在基地照料自己名下蛋鸡
苏光村“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的落成,标志着苏光村扶贫长效增收机制的建立,这是我院连续五年多对口帮扶苏光村以来取得的重要成果。今后我院将继续落实对口帮扶各项工作,因地制宜,综合施策,深入践行“教育+科技+社会”三叠加扶贫理念,为苏光村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清华大学港澳研究中心副主任曹二宝、秘书长杨君游,院党办谢陈攀老师等参加了活动。
文:杨昊
摄影:丁超、张涛
编辑:黍离、姜奕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