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返回
新生代表于雨辰在院2020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2020-08-27

12.jpg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2020级金融硕士于雨辰。很荣幸今天能够作为新生代表在这里发言。

首先我想祝贺一同来到南国清华园的所有同学,我们来自五湖四海,拥有不同的学术背景、人生经历,今天我们汇聚在这里,成为了清华的新主人,从这里启程,开启人生的新篇章。

四年前,我来到清华彼时最年轻的学院——新雅书院。在那里,我接受了通识教育和多元的专业选择,努力成为同时具备知识广度和专业及思维深度的T字型复合人才。我仍然记得挑灯夜读《简·奥斯丁》时和同学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记得听到学长学姐几年间成长与蜕变的故事时,自己的心潮澎湃、倍受鼓舞;记得准备案例分析大赛时,和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取长补短,从队友和对手身上补偏救弊,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和长足的进步;记得在双学位学习和初学编程时,为了钻研对我来说复杂的难题,在文图、紫荆书咖的不舍昼夜。四年的本科生活让我倍加珍惜园子里优秀的学习、科研氛围,在同辈激励的环境中,实现自助与互助,锐意进取,不断奋斗,逆风飞翔,乘风破浪。

十几天前,我踏入美丽的南国清华园,参加了第十一届学生创新领袖训练营。这里有同样钟灵毓秀的校园环境,恪守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秉持“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传承“人文日新,行胜于言”的校风和精神,争做“又红又专”的清华人。在训练营期间,我们经历了穿越东西冲疾风骤雨的考验,再次领略“无体育,不清华”和“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校园文化。我们在演讲辩论、文体活动中展示班级风采和青春昂扬的姿态。在领客六班,我结识了兼顾学业科研和学生工作的“双肩挑”辅导员,结识了科研上硕果累累仍坚持在实验室忙碌到深夜的博士学姐,结识了在合唱队、主持队、摄影队发光发热的学生骨干,我们凝聚成富有创新和创造力的集体,在专业交流中迸发出学科交融的可能性,在经历分享中赋予彼此探索未知、开拓边界、走出舒适圈的勇气和毅力。在此,我想和所有同学共勉,祝我们能在研究生期间找到所热爱的共同体,无论是科研、社工、文体艺术,并真正践行“爱我所爱,行我所行,听从我心,无问西东”。

清华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实践平台,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收获专业知识和能力,也能够培养国际化的视野,逐步成长为具有全球胜任力和领导力的人。本科期间,我曾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进行暑期交流,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进行学期交换,赴意大利进行“一带一路”主题海外社会实践。这些经历使我感受到中国在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日益走向舞台的中央,更认识到在这个舞台上需要我们青年人,我们清华人来彰显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而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正是这样一个定位于“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打造交叉型工程学科和创新管理的学院,我们生逢其时。

今天,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好日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一座年轻的、现代化的、富有创新力的城市,遇上了同样年轻、充满活力、风华正茂的我们。坐标深圳,背靠大湾区,我们要利用好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资源平台开放共享、“产学研一体化”的优势。去年,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在深圳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高峰论坛”;今年疫情期间,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多支科研团队与深圳的医疗科技企业合作,研发了多项新冠肺炎的新型检测方法和仪器,助力疫情攻坚战。在未来的研究生学习生涯中,我们要将个人所学与国家社会的现状联系起来,将科学研究与生产生活的需要联系起来,勇于创新、开拓思路、挑战自我,将青春奋斗的成果书写在祖国大地上。

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我们要在感悟时代、紧跟时代中珍惜韶华,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青联和学联的贺信中对青年人的寄语。作为研究生新生的我们,要在未来的几年里紧握时代的脉搏,为深圳和大湾区的建设、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福祉,贡献青年人的力量。

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