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2020中国海洋工程科技创新论坛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我院海洋工程研究院副院长陈道毅教授、教师王黎明教授受邀参加论坛并作主题报告。
图为陈道毅作主题报告
陈道毅作“数字模拟+实验水池+海上试验场——三位一体海洋工程研发平台”主题报告。他首先回顾了海洋工程近200多年的发展历程:船舶工程时代,威·傅汝德创立了船在波中横摇定性分析的经典理论;海洋油气时代,立管涡激振动的研究对海洋动力学提出新挑战;海上风电开发时代,国际上开始普遍使用海上实验室,在真实的环境中相互作用以减少实验室误差。
随后,陈道毅详细介绍了国内外海上试验场发展概况。他强调了当前中国建设海上试验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进一步提出了三位一体海洋工程试验研究思路,通过应用大数据手段,将工程水池实验、海上试验场、原位观测和数值模拟结合起来,科学地推动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上一个台阶。
图为三位一体试验平台示意图
最后,陈道毅列举了基于三位一体测试研发平台已开展科研工作的详细进展,如与中建钢构(现中建科工)有限公司和深圳市百勤石油技术有限公司三方共同协作的双联井架研发,与中海油工程水下技术公司合作的立管涡激振动理论模型研究以及海试等。
图为王黎明作主题报告
王黎明作“海上风电的输配电关键技术”主题报告。他首先介绍了海上风电的发展现状和机遇。海上风电作为一种绿色清洁能源,与陆上风电相比,风速更大、年发电利用小时更长。此外,海上风电不占用土地资源,且接近沿海用电负荷中心,就地消纳,避免了远距离输电造成的资源浪费。2019年全球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700万千瓦。王黎明还表示,中国沿海风能资源较为丰富,海上风电发展速度快,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截至2019年底,我国海上风电累计并网容量593万千瓦,位居世界第三。
图为海上风电发展现状
王黎明还重点介绍了一些海上风电输配电关键技术,如海上电力电子设备冷却、海洋工程特种绝缘材料,海洋工程装备无损检测技术等。他还介绍了现有的水冷却系统的局限:现有的水冷却系统体积较大、连接点较多,容易产生漏水等事故,且无法实现装置的小型化,不适用于海上电力电子设备的冷却。随着海上大容量风电机组的出现,相变冷却技术在海上高压直流换流阀等电力电子设备的冷却应用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图为海洋工程特种绝缘材料和海洋工程装备无损检测技术
为适应滨海地区高盐雾、高湿度、昼夜温差大等恶劣环境,王黎明团队研制了110kV硬质脂环族树脂绝缘子,可以大大减小因盐雾、污秽引起的绝缘子表面泄露电流,降低闪络事故的发生概率。同时,这种绝缘子还具有良好的力学强度,能防止伞裙摆动变形和鸟啄。王黎明团队还根据海洋环境的特点研制了基于热波智能成像的无损自动化检测系统,有效检测距离达到10m以上。
作为我院海博会活动的重要组成单元,陈道毅、王黎明两位教授的报告展现了海洋工程研究院积极打造具有社会效益和行业影响的清华海洋学科、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助力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愿景目标。并且报告举证详实、逻辑清晰,引起了论坛现场观众的热烈反响。
文:费捷、牛敬硕、尹方辉
图:陈道毅、王黎明、海博会
编辑:叶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