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1.31

清华大学2020级创新领军工程博士9班承办新基建论坛(第二期)

1月22日,新基建论坛(第二期)在广州阅动数字产业孵化园成功举办。本期论坛以“智慧交通之数字民航”为主题,邀请了南方航空副总信息师兼副首席信息官黄文强、广东省机场管理集团数字科技部部长黄志峰担任对话嘉宾,与来自交通领域的专家、学者、政企管理者分享智见,探讨智能技术在数字民航场景中的前沿创新和最新部署应用。

本次活动由清华大学广州校友会、深圳市清华大学校友会、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联合主办,清华大学2020级创新领军工程博士9班承办,旨在发挥清华学子的专长,践行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持续推动中国新基建的发展,加快行业智能化建设。

 

黄文强(右二)、黄志峰(右一)参加论坛

 

论坛就数字化对提升飞行体验、保障航班准点、提升飞行安全、提高机场运行管理效率,以及数字民航的发展趋势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中国民航航司早在20世纪末就开始了对电子客票的探索,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国内主要机场和航空公司已经实现机票“无纸化”。电子支付、自助值机、场外值机、自助托运等新的出行服务体验也逐渐深入到人们的航空出行当中。黄文强向到场嘉宾及观众介绍了我国第一张电子客票的诞生过程,以专业角度解析了票证无纸化背后涉及的航司及民航局、税务等部门相关业务流程改变的过程。黄志峰谈到,数字化登机带来旅客行程体验的提升是航司和机场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实现航司与机场之间的数据联动,从值机、安检、候机、登机等多个角度提升人们的出行体验。两位嘉宾一致认为,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加持下,未来客票服务、机场服务、机上服务等应具有更强的联动性,服务应更精细化、更个性化、去人工化。

 

参会嘉宾讨论

 

数字化实现了智能调度,有力保障了航班准点。黄文强表示,航班准点是旅客出行最关心的问题,也是航司工作的重中之重。南方航空会提前根据当天全球天气情况来评估飞行时间和路线,实时跟踪国际民航组织下各地机场、边境、航路的情况,预检飞机维修保养情况,并结合空管局的落地管理系统,联动形成大数据分析机制,保障航班的准点率。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实现航班起落飞行过程的全监控,做到“有情况早发现、有危险早预警、有变动早决策、对旅客早通知”。黄志峰提到,保障航班准点,需要多节点多系统的协作。除需要关注天气因素之外,更需加强机场协同管理系统的建设。以白云机场为例,一个航班的起飞涉及到行李配重、燃料补充、配餐、保洁、登机、牵引等重要节点,对机场资源的合理调配、高效调配是航班准点率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智能化技术有效帮助机场实现资源的调优,更好的保证了飞机起飞的准点率。

数字化提升了飞行安全。黄文强认为,飞行安全主要由飞行员与飞行器两大因素决定。当下,数字化技术与这二者密不可分:飞行员的航校培养、模拟机训练及就职后的每一次飞行都有记录,飞行员数据库的形成可以实现从数据分析角度为航班选取最合适的飞行员;对飞行器而言,为关键零部件配备传感设备,将起降及飞行过程的数据借助地空通讯及物联网技术回传到本地数据库,可以对飞行器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和预测。黄志峰进一步强调了环境对飞行安全的重要性,数字化技术能够效保证了环境安全。以白云机场为例,白云机场设有全长40千米的震动电缆,用于防止无人机等空中飞行物的进入;地面车辆配有电子围栏系统和GPS定位系统,运行轨迹全面可控;航站楼安全口、登机口等关键位置设有流量识别及人脸识别摄像头,帮助机场最大程度上提升资源的感知调度效率,保障起飞环境安全。

数字化能够提升机场整体运行效率,实现多模块专业化运作的协同联动。黄文强提到,航司和机场投入的专业人员种类非常多,涉及地面服务、机械维修、乘务等多个系统。在信息化建设的早期,各系统呈烟囱式分布,数据割裂,资源调配难度高,机场整体运行效率低;数字化改革落地后,南方航空打破原有分布式系统的壁垒对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和管理,借助算法形成智能搭班系统。黄志峰也高度认可航司的数字化转型,他认为,数字机场建设包含智慧化应急指挥体系和资源调配体系,将资源使用管理与航班运行态势相结合,可以实现机场管理运营的降本增效。

从数字民航迈向智慧民航是未来的方向。黄文强提到,南航在数字化建设方面每年投入近3000个人工,目前也正对庞大的业务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形成数据中台,开发服务于机场旅客的智能化、个性化模块系统。黄志峰认为,从数字化到智慧化需要多方共同发力。以白云机场T3航站楼的规划为例, 将以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建设智慧化机场,将机场基础设施纳入传感范围,借助物联网技术真正实现万物感知、万物互联。

论坛最后,参会嘉宾及观众对专家进行提问,现场热烈讨论了数字化带来的数据量爆炸、旅客隐私安全保护、空铁数据联动、数字机场业务流程优化等问题。两位专家详细介绍了机场数据存储手段、我国有关数据保护的相关规定及机场航司作出的相关努力,并对于未来多种交通方式间的数据融合应用进行了展望。

 

观众与嘉宾交流

 

未来,数字化技术将继续为智慧交通带来发展理念、管理模式和服务体验上的全局“智变”。而无论是服务品质的提升还是出行安全的保障,都需要系统性的数字化平台作为创新底座,实现多模块专业化运作和协同联动,才能真正引领民航业走向智能化、数字化发展的新阶段。

 

主持人、专家与工博9班部分同学合影

 

文:郑秋纳、王鑫

图:孙德寿、眭灵慧

编辑:邓逦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