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转眼间,2021毕业季来临,SIGS校园里又一批青年学子顺利完成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他们比入学时更添了一分成熟与稳重,身上散发着着清华人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特质。他们一面收拾着行囊,一面回顾着SIGS校园里的美好时光。他们带着说不尽的青春故事,即将开启新的征程,奔向更远的前方。
我们采访了部分优秀的毕业生,让他们在离校之际为SIGSers讲述自己在校期间的学习科研生活,分享工作和成长的感悟,用独特的方式来纪念青春,把片片真情献给恩师、献给同学、献给学院、献给母校。希望他们在人生新的征程中不忘初心,扬帆远航,同时通过他们的故事助力更多SIGSers乘风破浪、逐梦而行。
赵倩,2018级Open FIESTA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精准医学与公共健康交叉学科方向)硕士,师从杨文明副教授,主要致力于胃肠道无线胶囊内镜影像计算机辅助筛查分析算法研究。研一赴英国牛津大学科技创新课程项目交流学习,并获“最佳团队奖”及“优秀个人推荐信”。硕士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生物医学影像领域知名会议IEEE ISBI及IEEE-EMBS生物医学和健康信息学国际会议发表论文2篇。曾获清华大学校级综合优秀奖学金。毕业后就职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从事智能协作产品研发工作。
相遇南国校园
我与南国校园的初遇缘于2017年,大三时有幸参加了Open FIESTA研究生招生夏令营。在这里,交叉学科的创新与活力充分浸染,与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在一起,碰撞思维、优势互补,发掘不一样的精彩点子。
2018年本科毕业后,我毅然选择来到了深圳这片创新的热土,在南国校园开启一段新的征程。且见前路漫漫真理无穷,如今迈步从头而越。在陌生而又熟悉的新校园中,欣喜而怅惘。我想,在主观能动性的驱动下,不断去发现兴趣,寻找组织归属感,也许是驱散迷茫最好的方式了。
相遇南国清华,定然不负韶华。
开启斑斓时光
入学后不久,正赶上我的生日,犹记得,班级同学傍晚课后相约宿舍楼下,围坐一圈点起蜡烛为我庆生。大家吃着零食聊着天,月光下畅谈,无形间成为了最亲切的战友,在未来两到三年的研究生生涯中,我们并肩作战,砥砺前行。此后,若逢班级同学生日,我们还会一起分享蛋糕,交流学习与生活,经久不息的温暖与感动默默留存心间。
赵倩(前排左五)与班级同学生日聚会活动合影
为了快速融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我经常参加各类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新生晚会、乒乓球赛、校园长跑等活动无不充满了浓浓的青春色彩,直到现在依旧值得回味。
赵倩(前排中间)参加迎新晚会节目合影
赵倩参加“一二•九”长跑活动
赵倩(前排中间)参加新生乒乓球比赛
赵倩(后排右四)赴福建福州三峡风电基地社会实践
我也曾在中以创新论坛、党支部“大手拉小手”支教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探见社会生活的不同角色。我相信,梦在心里,路在脚下,多探索尝试,格物而致知,体察而明况。
赵倩(左五)在中以创新论坛中担任志愿者
时有低靡,向阳而生
路有平崎,日有起落,研究生阶段的生活也不总那么一番风顺。2019年至2020年疫情期间,从小带我的奶奶爷爷相继离世,这使我一度沉痛不已,不愿见人也不想说话。越是心绪不宁,越容易让事情变得糟糕,无论是在学生工作事务中,还是与身边的同学朋友的相处上,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消极情绪的影响。学习科研的推进更是困难重重,将自己封锁在厚重的龟壳中,连时光都会变得黯淡又沉寂。
一个人缩在无人的角落发呆,似乎成了最容易的逃避方式,只有微弱的理智告诉自己不能这样下去,要振作,要改变。好在有暖心的心理咨询老师、同学和朋友给予我陪伴开导,伴随时光这剂疗养液,我逐渐走出低谷,接受成长的洗礼。面对生命存亡的终极一问选择释然,并更加懂得珍惜当下,体谅他人,心怀感恩,向阳而生。
向左?向右?向前走
硕士研究生阶段,同学们除了要在自己的科研课题领域深耕细作,也大都面临着继续读博深造还是就业、如何确定就业方向的现实问题,对于许多交叉学科方向的学生来说,这种不确定的迷茫或许更甚。行远自迩,行动起来探索、感知、体悟,方能明确心之所向。
研一时,我申请了海外交流项目,前往英国牛津大学进行科技创新方向的交流学习。除了上课讨论交流和输出报告之外,每天下午下课后就跟小伙伴们去不同学院“串门”打卡,有时也去博物馆探索发现,了解不一样的文化与生活。《月亮与六便士》中写道:“人世漫长得转瞬即逝,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你一生真正的抉择只有一次,你应该被梦想照亮,还是被金钱照亮?”犹记得经过伦敦街头,街边的流浪者身边安然静卧着他的爱犬,目光平淡而柔和,遥映着光年之外皎洁的月光,我们一行人若有所思。
赵倩(二排中间)在牛津大学交流期间参加晚宴
回归南国校园、整顿心情之后,科研工作仍在继续。科研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我非常感谢导师杨文明副教授在我研究生期间给予的指导和帮助,他给了我们自主研究探索的良好环境,同时也会定期跟进交流进度推动科研进展,让我们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诚然,万事开头难。在进行论文工作的梳理写作时,我一度非常头疼,不知从何下手。记得第一篇论文起草前,我的压力非常大,跑到操场躺在草坪上,对着星空发呆,内心焦急身体却非常诚实地不愿意行动。然而现在回想起来,当我们努力克服心理上因畏难情绪带来的的抗拒感后,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赵倩(前排中)毕业时与导师杨文明(前排左一)及课题组合影
寻寻觅觅,终有所属。从清华到华为,又将是一段新的征程。但我坚信,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不负韶华,归来仍少年。也祝愿母校和学院日益增辉,学弟学妹前程似锦!
策划:宣传与公关办
文/图:赵倩
编辑:叶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