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陈世卿教授及其团队,吉华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冬冬,党工委委员、组织委员、总工会主席朱楠,我院人文社会科学部主任王蒲生、院团委书记郝治翰带领我院10名不同专业的研究生一行22人赴深圳团市委义工联总部、吉华街道及下属社区,共同开展志愿服务和社区创新治理的实践调研。
实践支队一行前往深圳团市委义工联总部参观,学习深圳义工精神,了解深圳义工发展的历史沿革、多样的志愿形式以及取得的成绩。“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互助理念是深圳义工志愿实践探索、基层治理和群团组织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展馆中一件件珍贵的展品生动诠释了深圳市义工服务社会、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师生一行还走访了12355青少年心理咨询和法律援助热线阵地,一通通热线电话便是一场场战斗,基层工作人员用耐心与爱心守护着广大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陈世卿院士表示,深圳的义工精神应广泛流传,希望志愿队伍能继续壮大。他还针对目前12355热线遇到的问题提出建议,表示要更精准地定位具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点对点进行帮助。
团市委义工联总部志愿者现场讲解
走访12355青少年心理咨询室和法律援助热线室
支队一行前往吉华街道中海怡翠社区的长者食堂,调研社区提供的长者关怀服务。张冬冬就项目运作机制和流程、相关的经费补贴来源等问题对长者食堂的长期发展提出建议,支队队员就报名便利性、参与频率与就餐体验等问题与在场长者开展讨论,对社区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实践支队一行还参观了党建书吧、社区活动室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了解到社区工作人员为了建立“无讼社区”所做的努力。中海怡翠社区的工作人员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细致入微的工作方法令同学们感触颇深、获益匪浅。
在长者食堂与社区长者座谈
在吉华街道办党建书吧调研
支队一行进一步调研了社区治理和社区改造情况,走访了从曾经的深圳市“扶贫奔康工程”发展到首批国家级文旅特色小镇的甘坑小镇,并先后参观了甘坑炮楼、二十四史书院和黄志博古馆等,在新老甘坑的发展痕迹中感受客家文化,体验文化赋新,赓续红色血脉。张冬冬为甘坑小镇的发展、新时代城镇化建设中的空间治理和资源利用提出了指导意见。
在甘坑小镇、甘坑炮楼、二十四史书院和黄志博古馆调研
支队一行调研了作为吉华街道生态治理和改造中重点成果的甘坑碧道。甘坑碧道也被视为深圳市的“后花园”,身处绿植和湿地中。园区共治同样引入了深圳市志愿团队成员,推动志愿服务和社区治理形成合力,共同打造宜居的城市。陈世卿院士结合在美国的工作经历进行讨论和分享。
实践支队在甘坑碧道调研
在一天的学习调研中,陈世卿院士和王蒲生教授聚焦志愿服务和社区创新治理的关键环节和重点案例,结合自身工作和生活经历,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鼓励多方联合共治。支队队员认真聆听讲解,就相关内容展开讨论,吉华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结合现实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解答。本次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社会参与和社会治理的责任感,深刻感受到深圳作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高效基层治理体系与现代化治理能力。
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三全育人”,坚持“五育”并举,我院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寒、暑假和学期中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园,瞄准关键领域,聚焦学术就业,开展志愿服务,深化劳动教育,构筑导学思政,鼓励学生扎根祖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投身强国伟业,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人。其中,学期中实践通过开展一至两天的广东省内实践,旨在深度挖掘粤港澳大湾区多元化就业资源,充分发挥深圳的“双区”建设优势,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学术科研创新,引导师生深入国家重点战略需求、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基层一线了解发展形势,主动融入时代发展洪流,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
文:冯芷琪、林浩、耿祖航
图:林浩、赵一凡、马佳云
编辑:叶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