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2.23

SIGS人物|李勃、何永红、张灿荣:笃行致远,不负芳华

编者按

近年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2020年底,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完成了教师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目前学院已有3名正高职称的教师——李勃、何永红、张灿荣担任教职工党支部书记。

本文围绕院三位党支部书记的工作经历和心得体会分享,展现了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职工党支部在人才培养、导学思政、党建工作、教师队伍思政工作等方面的成果和风采,进一步推进学院师德师风的建设,助力学院在未来党建工作中不断进取,助力学院老师在育人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学业指导和人生指引作用,助力学院学生在未来的成长成才道路上不断前行。

 

李勃,199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材料研究院党支部书记、科研处处长,担任社会兼职有中国电子学会元件分会秘书长及“无源元器件及集成”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秘书长,“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题专家组成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高性能电磁介质及元器件”项目首席科学家。

 

何永红,201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党委委员,生院生物医药与健康工程研究院党支部书记,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生医光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培养处处长。多年从事生物医学光学方法、技术、应用及仪器的交叉学科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国家科技计划、省市科技计划、企业科技开发等数十个项目,曾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奖、2019年度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等荣誉,获评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深圳市鹏城学者特聘教授。

 

张灿荣,200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广东省杰青,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物流与交通学部党支部书记,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培养处副处长。承担包括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在内的十余项国家、地方、企事业单位科研项目。其讲授的“高级运筹学”课程被评为2019年度清华大学校级精品课程,蝉联2016和2017年度清华大学年度教学优秀奖。

 

风华年少时,他们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追光者”,在共产主义的引领下求真、求实、求新、求是。

学院发展期,他们敬业爱岗,始终坚守在教学科研一线,勇担家国使命,与学校、学院的发展共进退。

事业有成后,他们依旧朴素谦逊,不忘初心,坚守着作为“前浪”的使命,推动着“后浪”的前行。

他们胸前那枚镰刀锤头交相辉映的党徽,承载着他们在入党之路上的满满回忆,在他们充满了责任与担当的人生道路上熠熠生辉,始终闪耀着红色与金色的光芒……

 

跟着前辈的脚步,仰望星空

“我们党的事业是光辉而伟大的事业,需要每一位党员为其增光添彩,我愿做好其中的一颗螺丝钉。”已拥有20多年党龄的李勃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眼神里充满了坚定与感动。

总有一些人,在他们的成长之路上亦师亦友,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成为他们永恒的榜样与动力。

1999年,在清华大学读本科的李勃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学生党员。在他入党之路上予以他思想启蒙、让他启发颇深的是清华大学求是学会,这是由一群主动学习共产党理论的同学自发组成的团体。这群志同道合的青年有一个学期请到了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前清华大学副教务长、前中共中央党校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邢家鲤老师于常在周六晚上给大家讲授共和国史。“这门课是我们自发组织起来的,没有学分,也没有书本。”李勃回忆道,“邢老师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诚爱护和对共产主义信念的坚贞不渝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从抗日救亡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以及历次重要的思想理论斗争的来龙去脉,包括几个“五年计划”发展所取得的重要成就,邢老师饱含深情,娓娓道来,每节课都能给同学们讲上两个多小时。李勃表示,他们早已习惯甚至爱上了周末晚上的例行“拖堂”,还会在邢老师讲完后展开热烈探讨,这群充满热血与活力的青年,有时甚至在图书馆旁的草坪上激烈讨论到后半夜,最后只能爬窗户回宿舍。

“现在想来,这应该算是我第一次认真、系统、主动地学习党史和共和国史。”邢老师的课堂让李勃受益终生,也奠定了他作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的思想理论基础。

用心聆听长辈们的谆谆教诲,用心感受前辈们的家国情怀,这是每一位共产党员在入党之路上的指路明灯,指引着他们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同样受到前辈鼓舞的何永红老师,在采访中多次提到了清华大学“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获得者、我院荣退教师郭继华教授,以及我国生物医学光学领域的知名学者、我院马辉教授。

“郭老师和马老师作为老一辈的共产党员,不仅在学术上潜心钻研、专业严谨,更令人感动的是他们培养年轻人的态度,那种发自内心、细致入微的帮助和激励让我至今印象深刻。”何永红说道,他于2004年加入深圳研究生院(现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光学检测与成像实验室,任助理研究员,当时正值学院的生命学部成立,作为学部元老之一的何永红见证了从实验室、学部,到现在生物医药与健康工程研究院的创业征程。他表示,在这个漫长的历程中,两位老党员身先士卒、勇担使命,在学院学科建设过程中发挥的榜样作用深深影响了自己。

郭继华老师2012年退休后还继续担任学院兼职组织员至2016年,经常与新发展的学生党员谈心。“郭老师待人亲切,学生们都很喜欢他,总能从他的话里得到不一样的启发,更加坚定自己的入党信念。”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了中国。作为一名有着三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马辉教授直面疫情带来的严峻形势,将团队研究与疫情防控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带领团队开展科研攻坚,并积极同其他研究团队及深圳本地临床医院一线医生开展合作,最终完成了“针对空气传播重大病毒环境监测和临床检测的3D打印肺芯片及人工智能识别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计划的组织与申报,以及与深圳市坪山区人民医院张振宇博士团队合作开展的“肺卫防感汤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马辉教授积极带动团队的年轻党员和教师投身到科研抗“疫”中,这种可贵的责任与担当让何永红感慨至深。

“这些年来,学科建设从无到有,我个人的教学科研事业也在不断进步,我发现自己在忙于业务的同时需要更多精神食粮充实自己,让自己拥有更牢靠的思想支柱,从而学会跳出个体思维,更全面地将个人发展与为学院、学校和人民社会服务相结合。”何永红强调,老前辈们的表率作用让他深深感受到了他们对年轻党员和年轻教师的关爱与勉励,这也成为了何永红入党之后对自己不懈的要求。

责任与担当,是三位老师受访时不断强调的话题,也是清华精神里的重要一笔。“身为共产党员,要学会主动承担责任,让大家放心,让人民满意。”张灿荣说到这里时,他的思绪回到了2003年,那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对他的成长影响深远的一年。那一年,正在读大三的张灿荣成为了中共预备党员,也是他们班上的第二位学生党员。他仍然记得,当时“非典”疫情席卷全国,校园里也少了往日的热闹繁华和欢声笑语,处处笼罩着紧张的氛围。身为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张灿荣并没有被恐惧击退,他主动承担学生工作,带头协助校园相关防疫工作,从协助教室宿舍的清洁消杀,到学生健康情况及离返校报备,以及带领同学们在校内进行体育锻炼……面对让许多人望而却步的“非典”疫情,张灿荣认真履行身为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老师分忧,为同学服务。“我当时并没有觉得这是一件可怕或困难的事,我只知道这是我该做的事。”张灿荣表示,这是共产党员应有的责任担当,是他的义务所在。

“优秀的前辈教会我感恩,教会我遵从本心,教会我不畏惧任何困难勇敢地向前走。”2005年,本科双学士毕业的张灿荣来到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现清华大学副校长郑力教授。张灿荣表示,郑老师不仅在学术上给予他充分的指导和帮助,更是积极带动他主动挖掘和探究企业的实际问题。2006-2008年,张灿荣以研究团队组长的身份为天津五洲国际集装箱码头研究开发了“堆场资源调度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成功运用于公司日常的堆场和场桥计划调度问题,提升了计划的精度和求解效率,是一次早期的应用运筹学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有益尝试。

“我特别感谢郑老师,在他的提点下,我从不觉得攻克企业项目是件离自己的学业很遥远的事,反倒让我变得愈发积极,也很有成就感。”张灿荣说,当时从北京跑到天津做实际企业项目,需要克服很多困难,要跟很多人打交道,但他都在导师的提点下一步步走过来了。一直到后来他准备出国深造,也得到了郑老师的大力支持。对待任何挑战,都能不畏困难、迎难而上,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躬行践履,彰显清华人的责任与担当,这不仅是张灿荣学生时代重要的人生一课,也是他现在和未来对国际研究生院师生的要求。

 

张灿荣(右)辅导学生写论文

 

共产主义信仰是科研攻坚战的“灯塔”

2020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了四个“面向”:“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张灿荣表示,中国现正处在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关键分水岭,这也对他们有了更严格的要求。“身为共产党员和科研工作者,我们不能光靠说,而是要坚守自己的责任意识,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四个‘面向’为主方向,在自己专攻的领域精耕细作,砥砺前行,为人民、为社会做出实实在在的东西。这也是我们国家对于人才培养最需要的。”

2012年-2020年期间,张灿荣先后承担了3项华为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研发项目,涵盖了策略层面的计划制定、运作层面的作业调度和在线控制层面的实时调度,开发了对应的决策支持系统并嵌入到该公司的操作系统平台,助力公司向“工业4.0”转变升级,同时为应对美国贸易制裁所导致的芯片断供提供了决策支持。

同样身为科研工作者的李勃对此也深有体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个字,看似简短,实则承载了祖国的殷切厚望。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科技创新的实际工作中强化国家战略,打好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战,真正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针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键核心技术是花钱买不来”重要论断,李勃及其团队对此深有体会,他曾无数次地在教学科研工作之余进行反思,如何将在学校、学院做出的成果很快地转化到企业中实现应用?其中的断层问题出在哪里?在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李勃对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面对市场竞争,我国目前最需要的是创新力,尤其是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市场占有方面有待加强,在总产值和高端产品的输出上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面对高校和科研院所对市场了解存在局限或脱节这一问题,李勃团队努力在科研和技术对接中把这种认识断层给“拼接”起来,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目前由李勃团队牵头的一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通过三年多的联合研究,在材料开发、高精度元器件制程工艺以及超微型、集成化元器件开发及产业化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微米级元器件制造工艺关键技术的掌握,帮助项目参研单位在国内实现01005型(英制)电容和电感从无到有的突破,打破了以往该类元件国外供应商垄断的局面,顺络电子完成01005型电感产品在华为的认证测试并实现批量供货,为我国无源元器件的国产替代、自主可控奠定了理论、技术和产业基础。

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李勃还参加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实施方案和具体指南的编制工作。他谈到,科技部高新司在对专家要求首先就是提高政治站位,围绕“四个面向”和科技自立自强,从国家战略全局角度思考问题,找准国家重大工程和涉及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找准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产业发展中的材料需求,提出项目设立的意见建议。说到这里,李勃浅浅一笑,为了征集和设计好选题方向,他们不仅对接了学术界和产业化等各方面的专家,还重新捡起了学生时代的熬夜技能,为一个指标的设置反复“怒啃”国内外的技术资料和文档,必须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是清华人响亮的口号,党的事业是光辉而伟大的,我们都要努力做到至少为党健康工作五十年。”李勃坚定地说道。

 

在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周济团队(右一为李勃)凭借“非金属基超常电磁介质的原理与构筑”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中国当前处在产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在技术重心转移、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何永红再次强调了清华人的使命担当,既要利用科技服务于社会,助力推动社会产业结构转型,又要协助国家切实解决“卡脖子”问题,将科研工作做到“顶天”又“立地”。作为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生物医药与健康工程研究院的老师,何永红表示,高端医疗仪器一直是我国“卡脖子”问题,研究院的一大目标就是努力填补国内医疗科技的空白,让中国的老百姓都能享受高端的医疗技术和服务,让看病不再成为难题。

鼓励学生创新实践,把青年学子引导到各行各业的一线工作中,这种心系社会的引导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了何永红的学生。2009届物理系硕士生朱锐,学成之后不忘回馈社会,2012年与西安光机所合作创建了深圳市中科微光医疗器械技术有限公司。目前朱锐带领的团队已经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完整的第三代扫频OCT影像系统开发技术,是全球心内血管诊疗领域推出的第三款心血管OCT产品,这是中国首家,全球第三家。在2020心脏影像及心脏干预大会上,朱锐团队历时8年自主研发的“心血管OCT(光学相干断层造影术)系统”正式上市,打破了此类产品长期被国外产品垄断的局面。

“无论是科研工作还是创新创业教育,这一路都是充满荆棘的,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成本,还有许多不可预测的困难。”何永红不禁感慨道,“但任何困难都阻碍不了我们的前行,我们清华人就是有这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始终坚持着共产主义信仰,并且同样严格要求着学生,让大家努力在各自的领域做出拥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新技术成果。”

 

科研工作中的何永红(右)

 

让党性光辉永远照耀清华的学术殿堂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代代年轻人的思想状态也在不断变化,要根据每一代人的思想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培养。何永红坦言,培养学生绝非易事。“打个比方,近期‘内卷风’‘躺平风’在我们的师生当中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我也跟很多人探讨过这个问题。我认为,所谓的‘内卷’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缺乏创新,从而直接或间接造成恶性竞争的现象。这种现象并不是无解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选择不对‘内’,而对‘外’——去创造、创新,去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创造别人没有创造过的新成果,从而有效地克服‘内卷’。”何永红强调,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坚持以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具有职业素养、创新创业精神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为目标。近年来,学院通过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并带动学生把自己的科研成果与社会产业的实际需求结合,通过校企联合的培养方式帮助学生实现产业落地,真正做到以创新克服“内卷”。

为了将党性教育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何永红在工作中不仅鼓励学生求真务实、积极创新,以为社会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人民群众为导向进行专业实践,同时在教职工党支部中积极引导年轻教师。对于许多老师面临的工作压力,何永红感同身受,所以更加关心他们的个人发展,他协同学院各行政机构与支部党员老师们一起帮助学院教职工反馈和解决问题,同时保障党建工作不放松,积极培养和发展党员及积极分子,逐渐壮大学院教职工党支部队伍。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我在培养和发展党员的时候总是告诉他们,身为共产党员,最重要的是将党的理论与当下的国内外形势密切结合,从而真正做到服务人民,为群众做实事。”何永红颇有感慨地说道,“在入党之路上,我自己也曾一度陷入迷茫。我从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开始,就一直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各方面努力向党组织靠拢。但我也曾感觉到自己的精神食粮还不够,总觉得自己哪里还做得不够,后来我发现,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种理论高度。”

 

何永红(中)与2021届毕业生们

 

何永红强调,理论高度是发展党员非常关键的一环,如果理论知识的宣传和学习不能与当下的综合国情、社会环境和产业需求相结合,那一切都是虚的,难以做到求真务实,也难以在实践中坚持明确的方向,真正领会到身为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我常告诉师生,要把马列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传递的新时代精神跟我们所处的环境有机结合。虽然平时大家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但只停留在个人高度和自我表现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努力提升党性高度,要有历史责任感。”

同样反复强调着党性高度的张灿荣也深有感触,“最初来到深圳研究生院(现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时候,我们往往更为关注的是个人的发展,以及个人如何融入和适应集体。渐渐地,我发现自己本能地增强了主人翁意识,不仅要把自己的课上得更好,更应把学科建设、学院发展的事情放在心头,我有这个责任和义务,通过自己的努力助力学校和学院的发展。”大到学院学科发展建设,小到学院师生问题反馈,张灿荣都会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有话就要说出来,不对的地方就要批评指正,要努力去推动变革。”在张灿荣眼中,这是他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和人民教师应尽的义务。在院教职工党建工作研讨会上,张灿荣分享了很多干货,他还笑着打趣儿道,“不知道我说这么多,会不会给别的单位和老师‘找麻烦’。”

 

2021年6月,张灿荣作为党支部书记代表在院教职工党建工作研讨会上发言

 

身为培养处副处长,张灿荣表示,他们的工作宗旨就是服务和培养学生,而对于老师来说,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脱离人才培养的工作定位和重心。张灿荣经常提醒学院年轻教师们,不要只关注个人的授课情况,而要以主人翁的角色,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善于反思总结,从制度设计、师风师德、导学思政等方面提出问题和意见建议,共同营造良好的学院氛围。“我一个人的时候,经常琢磨这些事情,任何一个小问题都有可能影响到师生乃至学科和学院的发展。”张灿荣笃定地说道。

这种党性思想高度的培养,不仅仅在教职工中传承,在学生党员中同样得到了高度重视。“我对新党员的要求之一是思想上先入党。”李勃一直跟学生们强调,共产党员要保持一种朴素的精神,真诚的阶级情感,远离功利心。“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坚持讲政治、讲正气,积极运用各种渠道发声,宣传正能量,与错误思潮作斗争。”李勃在分享自己的党员工作心得时也强调了党性高度,谈到了责任与担当的重要性,“我们的课题组始终鼓励大家抱着服务的心态从事社会工作,而不是去当所谓学生中的‘官’。我一直鼓励学生入主流、干大事业,在大的平台上锻造锤炼自己,而不是仅仅盯着眼前体面的工作和舒服的生活。”

 

李勃(前排中)与学生们在一起

 

李勃回想起参加入党宣誓的瞬间,那种前所未有的庄重感、光荣感至今历历在目,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让他红了眼眶。“从宣誓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那一刻,我就暗暗下定决心,坚持共产主义信念不动摇,为劳动人民的利益努力奋斗。”后来,李勃从选择留校,到后来加入深圳研究生院(现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不论是在艰苦的起步阶段,还是各项工作颇有起色的发展阶段,他都坚持把爱国敬业、坚持投身国民经济主战场作为自己的信念和目标,从未动摇。

 

写在最后

回首最初入党路上的自己,他们的故事,也许各不相同。

再谈投身党的事业中的自己,无论是李勃老师的“争取至少为党工作五十年”,还是何永红老师的“将党的理论真正融入到实事中”,还是张灿荣老师的“感恩、责任、服务”,却都有着某种异曲同工。

在他们的引领和号召下,越来越多的清华人,在学习和工作中找到了更加清晰的前进方向和精神食粮;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在躬行实践的过程中走向党组织,来到党旗下,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清华精神,用那颗保持炽热的初心朝着“四个面向”砥砺前行。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笃行致远,不负芳华。

 

策划:陈超群、叶思佳

文:叶思佳

图:文雅、丁超、原洋,部分图片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