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26

SIGSers在冬奥 | 小雪花,大舞台!盛事中的南国青年身影

有这么一群人

在本是阖家团圆时

离乡北上

第一次经历没有家人陪伴的除夕

日夜筹备

用尽全力积蓄能量保障国际盛会

他们坚守于闭环驻地

悉心接待,事无巨细

他们服务于不同领域

热情服务,青春洋溢

他们,是清华SIGS的优秀青年

是北京冬奥会上无私奉献的志愿者

志愿者在奥运村

2022年北京冬奥会

共有1.8万余名赛会志愿者

20万余名城市志愿者

他们是赛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是对外交流的一扇窗

是冬日里温暖的光

清华SIGS的志愿者们也活跃其间

场馆服务组刘添硕

对外联络组刘丽娟

反兴奋剂组陈欣仪、彭路和王昆仑

城市志愿者王心月、张彭城

……

让我们一同聆听

SIGS部分冬奥志愿者的故事

感受故事背后的暖意与感动


始于热情——雪花般烂漫

“最开始看到冬奥会的招募通知是在2020年的10月份,当时看到以后就在官网填了报名信息。”

场馆服务组刘添硕

深物研20班的刘添硕出生于吉林省辽源市。东北有着漫长的冬季,这使他对冰雪世界有种特别的亲切感。434人的场馆服务组中,只有24名闭环管理的运动员看台志愿者,他便是其中之一。六十余天的闭环管理,与社会面完全隔离,无论是对身体还是心理都是极大的考验。他说:“我是一名中共党员,主动到‘最需要’的地方是我的使命和责任。” 

刘添硕在工作现场

来自深制研201班的彭路,一直非常遗憾错过了2017年天津全运会。当他得知北京冬奥志愿者报名消息时,果断提交了报名申请。然而,满怀热情的冬奥志愿者之路上有着许多现实的考量。

反兴奋剂组彭路

“报名后,我比较担心学业和科研的问题,从志愿服务开始到隔离结束近三个月,加上前期培训也需要一定的精力和时间,内心还是有一些忐忑。”彭路的担忧和忐忑并非个例,尤其是从深圳赶往北方的同学们,还要面对异地奔波、寻找隔离住所等问题。但在赛事组织、学校和学院老师、以及家人朋友的帮助支持下,问题被一件件地解决,他们心中的志愿热情之火也越燃越旺。

SIGS老师与冬奥志愿者线上开展除夕交流座谈会

在异地奔波忙碌的志愿者们,没能在这个春节回家团聚,但他们却感到了不一样的温暖。

城市志愿者王心月

城市志愿者张彭城

张彭城回忆起过年时的情景:“今年虽然没能与家乡亲人共度除夕,但和有着共同身份的城市志愿者朋友们一起做糖人、剪窗花、看春晚,更别有一番浓浓的烟火气与韵味,这是我记忆中最特别的一个春节。”

忠于责任——繁星般闪耀

随着志愿服务工作的推进,志愿者们逐渐感受到了想象之外的不易之处。

在志愿者团队所有领域中,反兴奋剂岗位的赛前培训时长最长、持续最久、考核最多,正式上岗前要经历两次测试赛。他们是纯洁冰雪运动的守护者,对专业性要求相当之高。

清华大学反兴奋剂组志愿者

反兴奋剂组王昆仑(右一)

凌晨三点半,反兴奋剂组的王昆仑就从床上爬起来,准备坐车前往冬奥村。二月北京凌晨的气温时常低达-10°C,困倦与寒冷交织,起床成了王昆仑每天面临的第一个困难。

“四点半的时候在冬奥村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那是很美的景色,是一种不一样的体验。”凌晨的北京是王昆仑冬奥志愿的独特记忆,艰辛与美好并存,让他觉得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志愿者清晨前往工作地点

疫情当前,防疫任务带给了志愿者们不少的压力。反兴奋剂组需要同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人员直接接触,必须做好严格的防疫准备。

反兴奋剂组陈欣仪

志愿者们每次出任务都是“全副武装”:两层手套、佩戴面屏,N95口罩;每次返回检查站后都要进行全方位的消杀:对讲机、写字板、笔、检查站通行证、衣物和志愿者证件——一切暴露在空气中的物品都需要丢弃或进行严格消杀。这些过程很辛苦,但志愿者们做得一丝不苟,因为他们明白,细节将决定防疫工作的胜败。

冬奥志愿服务,是很多人看起来有趣且“风光”的工作。但其背后,则是不为人知的压力与挑战。面对责任,志愿者们义无反顾。

陈欣仪在工作现场

坚于认同——烟花般绽放

“开幕式的现场,听到《我和我的祖国》旋律响起的时候,我的眼眶湿润了。那一刻,所有的爱国情怀不必言说,都蕴藏在了悠扬的旋律与鲜艳的五星红旗中。”

当闭幕式上所有灯笼亮起,所有烟花绽放,志愿者们的心也随着光影猛烈地跳动,他们知道每一道绚烂的光彩里都有自己的一份汗水,都凝结着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由衷自豪!

彭路在闭幕式

当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闭幕式上感谢志愿者时,刘添硕身边的荷兰运动员拍了拍他,和他碰拳,并向他竖起了大拇指。“我不知道他的名字,他也不知道我的名字,但是我知道,他认可我们北京冬奥会志愿者。”志愿者们的奉献,是所有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

对外联络组刘丽娟

刘丽娟是奥林匹克大家庭助理(Olympic Family Assistant, 简称OFA)中的一员,她服务的对象是意大利冬季运动联合会主席弗拉维奥·罗达(Flavio Roda)先生。

“第一次见面时,我就发现罗达先生不太会说英语。这令我感到有些忐忑,担心不能理解他的需求。但后来的服务过程中,我发现,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个碰拳、一次拥抱,就足以表达我们对彼此的善意,足以化解语言和国家的隔阂。”

弗拉维奥·罗达先生(左)与刘丽娟

友爱的种子在北京冬奥会的契机下生根发芽,离别之际,弗拉维奥·罗达先生给予了刘丽娟联系方式,并表达了如果有机会去米兰,可以联系他。“我会努力实现这个四年后的承诺,2026,我们米兰再见!”

对志愿者们来说,参与冬奥会可能是一生中很偶然的一小步,但却见证了中国走向强盛的一大步。奉献于斯,也成长于斯。他们燃烧着青春的热情,书写着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实现了能力和思想的多重蜕变,更收获了发自内心的认同:对祖国的认同、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认同、对志愿服务精神的认同,这些认同感在人生的轨迹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清华SIGS的志愿者们

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

展现了勇立潮头、敢于担当的清华风采

向全世界递出了一张张

如雪花般闪耀动人的名片


来源:院团委学生紫荆志愿者团

编辑:叶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