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08

曹远雄

编者按: 

又是一年毕业季,SIGS毕业生们即将怀揣梦想和希望,开启人生新的征程。近期,我们将陆续推出部分优秀毕业生的故事,邀请他们讲述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科研生活,分享他们的精彩故事和成长感悟,希望借此激励更多SIGSers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曹远雄,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TBSI)生物医学工程(精准医学与公共健康)专业2022届硕士毕业生,师从马少华副教授。研究课题是“微流控生物打印在微组织工程和干细胞修复方面的应用研究”。在读期间发表SCI论文5篇,含一作/共同一作文章3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0项、PCT国际专利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参编《生物医用材料及类器官3d打印》(入选国家“十四五”重点图书)。荣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清华大学优秀硕士毕业论文、2020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清华大学校级一等奖学金、2022年日内瓦国际发明特别展金奖、2021年第三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等荣誉。毕业后将前往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工程系全奖攻读博士学位。


求是创新,深圳的土壤让我沸腾

四年前,我有幸参加TBSI保研夏令营,拿到了进入南国校园的入场券。通过与马少华副教授的交流,我顺利加入Ma's Lab,并选择将“生物3D打印、类器官与干细胞工程转化研究”作为研究重点方向。如今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回首三年生活的点滴,最大的体会在于“新”。“创新”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石,脱离“创新”的科学研究便丧失了它最大的魅力。其中,我所研究的“类器官及干细胞工程化装备研发”涉及在机械、医学、信息、控制等多学科领域内的交叉创新。学院为学生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提供的开放型平台,使我们能够接触到不同专业领域、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与同学,领略到多学科交叉模式的创新魅力。

参加2022年TBSI RETREAT “Smart Living 2030”活动(左三为曹远雄,左一为导师马少华)

求真务实,攻坚领域内的科研难题

“要解决就解决领域内的难题,要开展就开展有用的研究”,这是我的导师对我们开展科学研究的箴言。开展科学研究,需迎难而上、勇攀高峰。研究生期间,我主要围绕肿瘤精准用药、器官再生医学等领域内悬而未决的难题开展原创性工作。在初期,我的思维常常趋向“工程化”,因为无法满足“医学相容性”,项目难以应用于临床实践,课题陷入瓶颈期。为此,我“恶补”医学领域内的基础知识,请教有实践经验的专业医生,在日复一日的不断实践与改进中,终于研发出首套高通量自动化类器官制备原型机。该设备能够实现智能化、自动化、标准化类器官高通量制备,解放数以万计医护人员的双手,为临床恶性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曹远雄参与设计的类器官高通量打印平台

积极开放,拥抱更加广阔的世界

科学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清华SIGS“国际化”的教学思路常常启发我与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国家的学生展开学术交流,聆听他们的意见与看法,拓宽自己的思维边界。在过去的三年里,我曾与东京大学的博士生分享自己在生命健康工程领域内的进展,在“亚洲校园”学术研讨会上与韩国科学技术院、日本东京工业的研究生分享自己在多学科、跨专业方面的见解。去年,我回到校本部,与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生交流在机械工程领域的心得体会。每一次交流都带给我新的体会与收获,与同专业的同学交流能够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与跨专业的同学沟通能够拓宽、改变我看待问题的角度。科学研究不应该是闭门造车,唯有积极“走出去”,才能“迎进来”新想法

参加TBSI首届数据科学研讨会(前排左一为曹远雄)

良师益友,前行路上最大的动力

一路走来,我们常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与困惑,做科研的日子大多平淡且枯燥。非常有幸,我能够在SIGS校园遇到一群良师益友,他们一直站在我的身后,与我并肩前行。研二期间,我担任深伯克利硕201班的带班助理,跟新生待在一起,我仿佛又重新过上了研一的生活,我们一起“破冰”,一起度过男生节、女生节。犹记得男生节正好赶上我的生日,班里的学生瞒着我用心准备了蛋糕,我还收到了每位学生亲手写的祝福。他们的加油与鼓励,也成为了我前行道路上的强大动力。

 参加深伯克利硕201班女生节活动(左一为曹远雄)

继续探索生物医学领域内更多的可能性

硕士毕业后,我将前往帝国理工学院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Molly Stevens教授,继续探索生物医学领域内未知的难题。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我将践行求是创新、求真务实的理念,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开启下一段新征程。

实验室毕业合影



文/图:曹远雄

编辑:叶思佳

海报制作:武晨

审核:林洲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