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又是一年毕业季,SIGS毕业生们即将怀揣梦想和希望,开启人生新的征程。近期,我们将陆续推出部分优秀毕业生的故事,邀请他们讲述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科研生活,分享他们的精彩故事和成长感悟,希望借此激励更多SIGSers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汪昭明,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TBSI)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2022届硕士毕业生,师从付红岩副教授,主攻无线光通信领域。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第一及共同一作SCI论文5篇,第一作者会议论文4篇。曾在亚洲通信与光电子会议(ACP)、第26届光电子和通信会议(OECC)等国际会议中作口头报告,两次获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荣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清华大学优秀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者(党支部书记)、清华大学校综合优秀奖学金二等奖等荣誉。毕业后前往英国牛津大学工程科学系全奖攻读博士学位。
青年应该选择怎样的职业?自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丰富的资源,赋予了每位学子多元的职业选择。但也正是如此,它带来了“幸福”的烦恼——我们总是期待着在离开校园的那一刻,选择最优的、最无悔的答案。“乱花渐欲迷人眼”,巨大的机会成本,不断拷问着我的内心。
选择清华,坚定职业信念
2018年,参加了密集的保研夏令营后,我虽然拿到了多个录取通知书,却迟迟无法下定决心。摆在我面前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职业路径——选择知识较为宽泛的专业,以便获取更广泛的工作机会,或者选择具体的技术领域,专研精深,努力成为专家。当时,我正在券商的研究部门实习,协助领导撰写一份公司的深度报告。思来想去,我决定把我的困惑告诉她,寻求帮助。她给出了明确的建议,“我相信你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分析师,但我们的市场不乏聪明的投资人,更需要的是踏踏实实做事的企业家和科技人才。既然你有机会在清华这样大的舞台,接触学习最前沿的技术,为何不拼搏奋斗,收获更精彩的人生呢?”
踏入清华SIGS的校园,我便坚定了入主流、担大任的信念。我很感激导师付老师,在科研上,他给予了我自由的空间、充足的资源支持和近乎所有可以争取的合作资源,鼓励我在专业领域继续深造。正是这样,我才可以放手去选择,去研究每一个感兴趣的课题。是老师的支持成就了我在清华的每一个重要选择。
与导师付红岩副教授(右)合影
TBSI提供了极佳的中外合作平台和资源,这其中,与Ghulam Hasnain教授的交往无疑对我的影响最为深刻。研一时我是他的学生,研三时我是他的助教,他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更加坚定职业信念,更懂得坚持的可贵。
Ghulam Hasnain教授很喜欢和我分享他的人生。从印度理工学院毕业后,他只身一人到美国读书,经历了不少挫折与挑战,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最终被伯克利加州大学(UCB)录取,并在随后的生涯中如愿进入贝尔实验室。
一个关于Ghulam Hasnain教授的细节也让我印象深刻。在他的桌子上,除了批改的作业,还有一摞厚厚的笔记。笔记里的汉字方方正正、密密麻麻,像是小学生临摹的作业,每个汉字下面还标着拼音和英语里的近音词标注。在完成教学任务后的十余天里,他足足写了百余页。如此认真努力地学习中文大概是为了精益求精,下一次面对中国学生时,把课上得更好。
Ghulam Hasnain教授敬业的态度、对工作的坚持,直到今天仍然深深鼓舞着我。坚持是一种珍贵的品质,这世界上许多事,有时再坚持一下,往往结局就大不相同。
汪昭明(右二)担任Ghulam Hasnain教授(前排中)课程助教的结课合影
科研工作是“一群人接力向前”的故事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会走得更远。我们实验室的研究历程是“一群人接力向前”的故事,也正是因为一届一届的积累和传承,实验室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
如果读者朋友看过前面的毕业生分享,会在最早的几篇中看到我的师兄魏子贤分享他“开荒”的经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到我成长为实验室无线光通信小组的主导者时,已历时三届。我很庆幸,2019年冬月,当我第一次踏进实验室,就遇到了电子系的张莉师姐。彼时,魏子贤师兄交予了她一个极度复杂的水下复用系统搭建的课题,精通算法的师姐就拉上了我一起攻关。这是我们实验室第一次真正尝试构建复杂光路的通信系统。在此之前,师兄已做好了大型电子设备的采购,师姐也已校验了自己的调制算法,这为我们工作的开展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事实上,因为对偏振光特性的不熟悉,我们在构建这个通信的光路系统过程中吃尽了苦头。研究进展十分坎坷,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为此通宵达旦。后来,突发的新冠疫情更是让课题的进展雪上加霜,直到来年的六月,我们才获得真正准确、相对完整的数据。
在困难的日子里,师姐的乐观和帮助给予了我莫大的勇气。这份艰难是值得的,它为我们以后的实验工作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
现在,当我的师妹正在沿着偏振光的通信信道特性继续向下挖掘,继续通宵达旦地忘我投入时,我才真正感受到曾经这个工作超越自身的特殊意义。曾经那些经验化为如今的指导,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自我的发展,完成了科研上的“接力”。
这正是科研作为职业路径的迷人之处。“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观天色乍明乍暗,便已是朝生暮死。”个人的力量相较于无穷的未知是多么渺小!可愚公移山,终有移山填海之日。若能成为瑰丽大厦上的一块垫脚石,这样的职业又怎会让人难过呢?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还有什么比得知自己的研究有价值更令人欣喜若狂的呢?
课题组参加2021年亚洲通信与光子学国际会议(ACP)合影
为一群人的幸福而工作与为自己的幸福而奋斗并不冲突,正如一个人既可以志在山峰,也理应分秒必争。从清华园出发,拥有无限可能的学子,理应选择一条既为自身幸福、亦为千万人幸福而工作的职业路径。在这场旅途中,无论走向何方,沿途漫漫多彩,总能为灵魂提供无尽的滋养。
与好友摄于张家界
眼下,我即将前往英国继续我在无线光通信领域的研究。从清华出发,我会践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将研究做扎实、做细致、做严谨,向领域内亟待解决的难题挑战,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推动这一研究早日走向现实,走入千家万户。
文/图:汪昭明
编辑:林洲璐、叶思佳
海报制作:武晨
审核:林洲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