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19

2021-2022学年春季学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结课报告会举行

9月3日、9月8日及9月9日,我院2021-2022学年春季学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结课报告会举行。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作为清华博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以培养博士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为导向,旨在指导博士生深刻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回应当代社会中的重大议题,积极推动博士生研究视野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课程由我院教师王蒲生主讲,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杨玉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亦楠、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刘兵、院党委书记武晓峰、副院长张传杰、医院管理研究院教授杨燕绥、人文社科部讲师郝治翰深度参与教学环节并作专题讲授。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结课报告会线下会场

本次结课报告评审会是课程学业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体50位工程博士生与151位全日制博士生参与课程,根据个人志趣自由选题,分为31个研讨小组,在课程专题讲授完结后利用暑期时间进行与研究主题相关的社会实践,并汇报一学期以来的研究成果。武晓峰、王蒲生、杨舰、雷毅和郝治翰出席会议并担任评委。

评审委员武晓峰(左上)、王蒲生(右上)、杨舰(左下)、雷毅(右下)

结课报告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郝治翰担任会议主持。在简要介绍我院本学期教学开展情况和会议评审程序后,各学生研讨组依次进行成果展示。各小组选题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市政建设、环境工程、医疗卫生事业、文化产业等多个领域,视野广泛,与当下社会热点紧密结合,彰显了清华学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评审会线上会场工程博士班(上)、全日制博士班(下)

评审老师从选题、理论视角、研究方法、结构框架和讲演表现等方面做出点评,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指导意见。武晓峰对同学们关注社会热点、结合所学专业深入研究表示肯定。他表示,博士生不能局限在课堂中“坐而论道”,要努力探索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完善将“社会大课堂”引进学校思政教育教学的有效机制与模式,让同学们将理论学习和社会发展密切联系起来,深入观察我国各行业发展的历程和面临的挑战,思考如何发挥自身所长、贡献国家发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杨舰以部分小组的成果展示为例,提出研究报告应首尾一致、主题明确、突出重点。雷毅强调,成果展示需要重视演讲各部分间的逻辑关系,只有明确了各个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应用语境,才能正确使用它们。

王蒲生在结课报告会总结中向同学们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大胆假设,审慎论证,学术研究的问题应当凝练、聚焦、以小博大,且具备充分的研究合理性和可行性,论证应当逻辑严密、论据充分,结论应从论证中获得,切忌宽泛盲目。他表示,许多学生研讨小组存在的共性问题在于研究问题不够收敛、论证不够详实以及结论缺乏针对性,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科研中及时规避;二是着力锻炼提出真问题和解决真问题的能力。深圳的企业资源丰富,博士生应充分利用学校和学院的优势资源,努力为地方科技产业发展和社会问题解决作出贡献。

 


文/图:周帆、付永强

编辑:戴雨静

审核:陈超群、林洲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