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16

SIGS毕业生故事 | 刘沛源:她的拼劲和韧劲,开启了一把又一把“不可能”的锁……

你的人生

遇到过多少个“不可能”?

你是否曾尝试

打破这所谓的“不可能”?

2017级环境科学与新能源技术专业硕士

2019级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毕业生刘沛源

就是这样一个“不信邪”又“爱较劲”的人

本科专业背景为经济管理的她

勇敢地选择跨类别、跨学科的环境领域

面对与自己专业并不对口的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实习生招募

她毅然选择投递简历为自己争取

最终收到了来自UNICEF

气候能源环境与灾害风险抵御团队的录取通知

为了能够参加原本并不提名实习生的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她仍旧没有放弃近乎微薄的机会

最终成为了参与本届大会的

唯一一名UNICEF代表团实习生


她的拼劲和韧劲

仿佛一把拥有魔力的钥匙

开启了一把又一把“不可能”的锁

开启了属于自己更加广阔、更加耀眼的人生

 ……



她与联合国的故事

从一封最初的拒信开始

从本科时期起,刘沛源就对去国际组织学习实践有着深厚的兴趣。20223月,UNICEF纽约总部公共合作部门(Public partnership division面向清华大学招募一名公共管理专业方向实习生。虽然该专业方向与刘沛源的环境专业方向并不对口但她并没有因此而被“劝退”。

 “不妨就试试吧!”在学院的支持和专业指导下,刘沛源凭借出色的成绩和表现通过了清华大学的面试,并将其申请材料递交给联合国。但因专业的对口性问题,联合国拒绝了刘沛源的申请。

而在这时,事情迎来了新的转机。“让我感到十分惊讶的是,负责对接的清华校本部老师并不认识我,但对方在收到联合国的拒信后,主动回邮件替我争取,希望能把我推荐给相关专业对口的部门,给我一个机会。”就这样,公共关系部门的主管将刘沛源的简历推给了气候能源环境与灾害风险抵御团队(Climate, energy, environment, and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team),不久后刘沛源就收到了对方的面试邀约,她凭借优异的表现免去了笔试环节,获得了直接录取的机会。


刘沛源在联合国实习

如果说,机会总是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刘沛源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机会也会留给敢闯、敢试、敢“较劲”的人。

来了联合国以后,刘沛源感受到的并不是所谓的联合国实习生“光环”,更多的是一种压力。“我时时刻刻提醒着自己,我是中国人,我是清华人,我不能给祖国丢脸,不能给母校丢脸。”刚进入联合国的刘沛源为了结识更多同事前辈、积攒更多工作经验,大胆地拓展关系网依靠“一杯咖啡”拉近与同事的距离——她多次主动向相关部门同事发邮件邀约一同喝咖啡在交流工作的同时增进对彼此的了解。这种交流持续了五个多月,一共30多位职场前辈,并向其习得了宝贵的工作经验

实习期间,刘沛源曾参与修订并维护《儿童气候景观分析》(Climate Landscape Analysis for ChildrenCLAC)的政策框架,指导国家/区域办公室进行气候变化与灾害风险抵御相关的项目规划和宣传工作,围绕“将气候适应力和减少灾害风险与应急响应资源相结合”主题开发创新解决方案的投资组合,并对解决方案进行评估等。


很多事情看似不可能,但那只是“看似”

从联合国项目的参与者成为学院国际合作的助推者

202211月,第27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这宝贵的工作机会深深吸引了刘沛源,然而这本来也是一次“不可能”的机会。“这个大会实习生本来是没有资格参加的,但我还是想为自己争取一下。”于是,刘沛源主动向上级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幸运的是,对方欣然同意提名尝试而正是这一次尝试,让刘沛源获得了参加大会工作的机会,以联合国观察员身份参加大会,负责UNICEF代表团的会场宣传工作。她也是当时UNICEF代表团派出的唯一一名实习生。

结束了联合国的实习,回到深圳的刘沛源并没有就此停止她与联合国的联系。为了助力学院进一步促进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交流合作,刘沛源主动将自己的想法与职业发展指导中心的老师分享,并得到了学院的大力支持。之后,刘沛源针对UNICEF与学院的合作愿景、目标和相关规划做了详细的方案,以PPT的形式向UNICEF有关部门展示汇报,得到了对方的充分肯定。

202344日,由国际研究生院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纽约总部合作落实推进的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国际组织人才项目正式启动。在当日中午举行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组织人才项目说明会上,刘沛源结合自身的实习经历作分享。她表示,国际组织实习经历不仅有助于拓宽国际视野,了解多元职业发展路径,同时也使得自己更加自信与从容,全面提升了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与职业胜任力。“能为清华、为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国际交流合作尽一分绵薄之力,对我来说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她说道。自项目启动以来,学院已开始对外输送实习生,旨在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国际组织、拓展国际视野。

担任第三届中以创新论坛晚宴主持人

赴巴西参加暑期海外实践

除了在联合国的实习经历,刘沛源在博士研究生期间还参加了清华大学暑期海外实践,前往巴西调研中国三峡集团巴西分公司、国家电网巴西控股公司等。20188月,刘沛源获得了美国硅谷创投公司的实习机会。同年11月,刘沛源参加了由清华大学、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和香港晨兴集团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以色列创新论坛,担任论坛晚宴主持人,负责与主办方对接会议流程、撰写英文主持稿、控场等重要工作


灵活运用所学,打破学科边界

既要“向上走”,又要“向下

毕业后,作为福州市党政类引进生,刘沛源选择留在祖国,扎根基层。她说,既要“向上走”深入国际化道路,提升自己的全球胜任力,又要“向下”落实基层工作,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我希望能把自己国际化的经历和所见所闻带到祖国的基层,在基层工作中结合自身经历,碰撞出一些创新思维和灵感,真正将自身所学运用到祖国的建设发展中。”

刘沛源的博士课题研究方向纳米农药的可持续性评估,从环境影响、费效、公众接受度等方面评估纳米农药,助力可持续农业发展,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她说,学院的交叉学科特色也让自己对新的学术领域和新的研究方法有了更浓厚的兴趣。

刘沛源(左五)顺利完成博士论文答辩(右五为导师黄宇雄)

刘沛源表示,自己在博士研究生阶段清晰的目标和规划,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入学时导师黄宇雄副教授与她的一次深入交流。“黄老师曾告诉我,我们首先要想清楚为什么读博,因为博士生在日后的研究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一定不能忘记自己的初衷。黄老师还强调,博士研究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学位,更重要的是我们逻辑思维乃至心性上的磨练和成长,这才是能让我们受益终身的。

刘沛源在伯克利加州大学(UCB)访学

黄宇雄表示,刘沛源从本科的经济学直接跨学科、跨类别到全新的环境科学与新能源领域,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但是,刘沛源化劣势为优势、化压力为动力,充分运用了自己本科的专业知识,让自己更好地适应和掌握了博士研究生阶段的新领域。“实现粮食安全供应是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纳米技术的应用可极大提高肥料、农药等农业化学品的使用效率,但目前缺乏对其施用安全性及潜在风险全面系统评估,建立结合环境影响、费效、公众接受度等多维度、全生命周期的评价体系,对推动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黄宇雄说,刘沛源在课题研究中不断接受着新的挑战,环境科学、经济学、化学、生物学等各学科融汇贯通,一步一步不断完善环境风险评价框架“除了她丰富的国际化经历,作为她的导师,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沛源在学术上的压力和挑战更看到了跨学科领域研究中的进步。”

黄宇雄常跟自己的学生说,出国访学一个学习独立生存的过程,除了拓宽学术视野和科研思路,通过国际化的经历实现全方位的成长、成熟是或许是更弥足珍贵的收获。黄宇雄说,刘沛源做事总能让人觉得信赖和放心,目标明确、规划清晰、安排妥当。“学院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对于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沛源回国之后,我能明显感觉到她的心智更加成熟,人也更加稳重了。”看到刘沛源毕业后选择了扎根基层,将自己所学所得回馈给祖国和人民,身为导师的黄宇雄感到无比自豪

刘沛源(左)在UCB访学期间与共同导师Slav W. Hermanowicz 教授合影

同样给予刘沛源重要指导和帮助的,还有其另一位导师Slav W. Hermanowicz 教授。在刘沛源心中,Hermanowicz教授是亦师亦父般存在“教授说自己是我的academic father”刘沛源笑着说道,“无论是开心的事或是难过的事,无论是学术上还是生活,包括家庭中的一些事,我都愿意与他交流分享教授总能在精神上给予我很大的支持,也让我感到非常幸运。


惟真惟善、行胜于言、心系天下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会因我们而更加响亮”

2023616日上午,国际研究生院 2023年度毕业庆典举行,刘沛源作为毕业生代表上台发言,她惟真惟善、行胜于言、心系天下三个方面分享了在学院学习的收获。

刘沛源作为毕业生代表在 2023年度毕业庆典上发言

 “这三个点均源于我在学院求学的经历。”她说,20217月,在前往伯克利加州大学(UCB)深造之前,曾与国际研究生院原执行院长、TBSI原共同院长高虹教授进行过一次深入交流。“高老师说,我们一是要培养和素质自己世界观,二是要坚守伦理和底线。高老师强调,身为科研工作者,要对重要的科学技术把关,可以说百姓的安全在我们手我们既要助力祖国发展科学技术,同时要守住伦理的红线。高老师的教导令我印象特别深刻,这也是‘惟真惟善这一课的由来。”

刘沛源(二排左三)参与学生工作

20187月,刘沛源(右二)凭借学院英语演讲比赛第一名的成绩代表学院参加深圳市民讲外语大赛并进入总决赛十强,获得总决赛优胜奖

针对“行胜于言”这一课刘沛源表示,无论是自己在海外的实习经历,还是在研究生期间的学生工作积累,都源于她对清华“行胜于言”的坚守和践行。她说,通过实践丈量大地、感受时代脉搏,通过实践锤炼精神、武装思想,是她研究生期间学到的宝贵一课。“质胜于华,行胜于言,未来无论我们走上何种工作岗位,都要相信俯身耕耘、事成于实的力量。”

对于“心系天下”,刘沛源表示,在联合国实习期间,她深切体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正内涵。虽然自己最终没有选择留在联合国工作,但是她坚信,无论是从个人发展还是祖国发展,向下沉到基层、向上走”向全球未来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相信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会因我们而更加响亮,中国梦会在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刘沛源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内心感到无比振奋与坚定。

如今,走出校园的她,正在新的道路上寻找自己的更多可能。同时,她也将保持着那份拼劲与韧劲,继续突破未来人生中更多的“不可能”。

刘沛源,加油!




文:叶思佳

图:受访者提供

审核:陈超群

鸣谢:学生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