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返回
我院荣获多项2025年度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

发布时间:2025-07-23

近日,清华大学公布了2025年“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我院左剑恶教授负责的“三阶递进·产教融通--新时代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左剑恶、何永红、张灿荣、杨文明、李丘林、赵晶、方可、郑晓翠、宋国林)和何永红教授负责的“以全过程闭环式精品课建设,全面推进研究生课程高质量发展”(何永红、左剑恶、王蒲生、张灿荣、宋晓光、宋思雨)成果分别荣获一等奖,王蒲生教授负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建设与改革”(王蒲生、武晓峰、郝治翰、董铠军、王畅)成果荣获二等奖,唐彦嵩副教授参与的“新时期模式识别方向博士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成果荣获二等奖。

“三阶递进·产教融通--新时代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成果以新时代卓越工程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了“专业实验课-交叉创新课-基地实践课”三进阶的创新实践课程体系。从专业技能、交叉创新到产业实践,三阶课程定位明确,环环相扣,形成了从低阶到高阶,从课堂到产业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设计,体现了研究生工程教育的层次性和递进性。为保障创新实践课程体系顺利实施和持续发展,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建立了“教学实验室-交叉创新工坊-企业实践基地”三层次的创新工程教育平台;构建了校内教师、工程师和校外导师相结合的强大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出台了耗材经费资助管理办法、实验实践课程创新建设项目资助办法等多项制度,全方位保障创新实践课程体系的良好运行。

三进阶创新实践课程体系图

“以全过程闭环式精品课建设,全面推进研究生课程高质量发展”成果以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全过程闭环式精品课建设为切入点,响鼓重槌,罄力推展,形成 “五个一流”(师资、教学质量、教材、管理、辐射效应)建设范式,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本成果主要致力于解决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四大深层次问题:“重科研、轻教学”,评价机制缺位: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师投入动力不足;缺少明确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的制度安排。师资培养与激励失衡:对优秀教师的激励和培养不足,教学成果在教师考核中权重偏低。教材建设乏力:学科前沿与产业需求融入不足,适用学科前沿和产教融合的高水平教材匮乏。精品课程示范效应薄弱:精品课建设“点强面弱”,优质课程示范辐射作用不明显。我院以“靶向设计—精准实施—多维评价—持续改进”全链条质量闭环为核心主线,构建研究生课程全面质量提升质量保障体系,线上线下相融合,探索构建新型教育形态和学习生态。

我院全过程闭环式精品课建设体系架构图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改革项目聚焦博士生思政课“学理性不足、实践脱节、学生参与度低”等难题,探索出一套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兼具、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模式。课程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紧密结合,建立党委领导下的模块化专题式教学体系,建设涵盖多学科专家的授课团队,实施统一备课、共同授课机制,增强课程的理论厚度与政治引导力;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躬行计划”等实践品牌,链接多家科创企业与街道资源,实现“真问题-真调研-真贡献”的育人闭环;主导性与主体性紧密结合,引入科研范式,组织学生自主选题、开展中期汇报、形成结课成果,显著提升博士生的参与感与获得感。教师团队建立专题PPT与教案体系,建设专家师资库,常态化邀请学术名家、产业专家联合授课。课程教学范式已在其他研究生课程中推广,受到中央督导组和共青团中央高度肯定。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向中央督导组展示课程实践中期进展

“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设立之宗旨,在于表彰在教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团队与个人,以促进教学改革,提升教育品质。迄今为止,我院作为第一申报单位,共荣获22项该奖项,包括一等奖4项和二等奖18项。同时,我院参与的3项教学成果亦荣获该奖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文/图:获奖团队、培养处

编辑:林洲璐

审核:聂晓梅


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