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返回
教师代表雷钰在2025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从学习者到探索者——一份来自学姐的SIGS通关指南

发布时间:2025-08-30

从学习者到探索者

一份来自学姐的SIGS通关指南

——在2025年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材料研究院副教授 雷钰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SIGS的全体教师,向各位新同学表示最热烈的欢迎!祝贺你们凭借出色的表现,成功拿到了清华的“入场券”,成为SIGS大家庭的一员,也欢迎你们来到深圳,这座创新活力永不落幕的城市。

站在这里,我的心情有些特别。“老师”这个称谓,听起来成熟、稳重,也承载着许多期待。但于我而言,我更像是你们的一位学姐——我只比你们多几年在清华园求学的时光,也只早四年加入SIGS这个大家庭。因此,今天我更愿意以一位过来人的身份,和大家分享一些在这里学习与生活的真实体会。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SIGS给我的感受以及最独特的气质,那我想一定是“融合”。

我还记得2021年11月,我在信息大楼办完入职手续后,第一时间奔向食堂,在食堂吃到的第一顿饭,是麻辣香锅,那是我离开北京清华园八年后最怀念的味道。虽然不再是清芬园的那一锅,但在南国的校园里,这份熟悉的味道瞬间给了我一种温暖的归属感。那一瞬间我感受到的,是清华园与深圳大学城之间的融合。

而SIGS的“融合”,远不止于此:

这里是拥有114年历史清华的知识底蕴和社会担当,与学院建院24年来的青春、开拓与活力的融合;是国际顶尖学者与许多像我一样、刚刚走出校园的“青椒”教师之间的融合;是打破传统学科边界、推动交叉创新的“6+1”研究院之间的融合;是中国立场与国际视野的融合;更是梦想与现实、创新与实践之间持续不断的对话与生成。

说到这里,你或许会觉得,来到SIGS这样一个平台,仿佛就已经踏上了“人生赢家”的快车道。但作为一个真实的“过来人”,我想坦诚地告诉大家:并非如此。

以我自身为例,在拿到学院offer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其实是被焦虑笼罩的。我知道,从踏进SIGS的第一步开始,我不能再仅仅做一个“好学生”,不能再依赖“参考答案”。我必须学会独立探索,甚至要走出不同于我导师的研究路径,这对于习惯了在既有轨道上奔跑的我们而言,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我相信,这样的焦虑,或许在座的你们并不陌生。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将截然不同于本科。你们将从知识的“学习者”转变为问题的“探索者”,从“解题人”变成“出题人”。你们面临的将不再是有标准答案的试卷,而是真实、复杂且往往没有确定解的研究课题。

面对这样的转变,我们该如何自处?又该如何应对?我想结合自己有限的经验,分享几点体会,也算是一份小小的“通关指南”:

首先,请保持勇敢。勇于挑战那些艰难的课题,勇于提出“愚蠢”的问题,勇于失败,勇于跨出专业的舒适区,勇于与背景迥异的人合作,要勇于质疑。研究生阶段没有“超纲”,而真正的创新,常常萌芽于常规的边界之外。

第二,请务必扎实根基。勇敢不意味着鲁莽,它需要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严谨的逻辑思维之上。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不再是知识的机械积累,而是方法论的重构。我们需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理解知识的内核,而不仅仅是表象。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逻辑框架和思维体系,才能在面对未知时,有底气、有方法。

第三,请时刻保持冷静、保持清醒。我们正身处一个国家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在各领域追求“领先速度”的同时,社会也时常付出“卷”的代价。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越需要保持一份清醒和冷静的匠人精神,不仅仅追求创新的“高度”,也追求研究的“深度”和“精度”。社会是多元的,不仅需要能解决“上天入地”的高新技术难题的科学家,也同样需要具有科研思维、理性思维和匠人精神的卓越工程师,能够精益求精,解决类似于“如何打好螺丝钉”这样的实际产业问题,以助力高端制造业的升级。这是一种对科学本质的深刻理解,也是对自我价值的清醒认知。

最后,请始终关注本我。我们这个时代,“内卷”带来的焦虑无处不在。但我想提醒大家,人生的价值从不应该被单一标准定义。SIGS是一个多元、融合的平台,它允许也鼓励每一个人在不同方向上发光发热。重要的是,在SIGS,请找到你真正热爱、并愿意为之长期投入的方向。你们的“成功”,可以由你们自己来定义。我们每个人的稳定发展、扎实成就,最终将共同构成这个社会的稳定与成就。

同学们,SIGS是一片独特的土壤,它既承续了清华的厚重与担当,又融汇了深圳的活力与前沿。它不设限、不框定,期待每一个你来此书写新的可能。

愿你们在这里,不仅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更能认识自己、勇敢成长;

愿你们保持清醒也保持热情,保持质疑也保持信念;

愿你们在这片南国清华的沃土上,向下扎根,夯实基础;向阳生长,心向未来;最终成为兼具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与创新能力的清华人,成就属于自己的风景。

谢谢大家!



摄影:黄尹思

编辑:叶思佳

审核:聂晓梅、林洲璐


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