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增不可逆,青春自有光
——在2025年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院研究生会主席 王畅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师弟师妹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人文社会科学部的博士生王畅。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在院研究生、代表院研究生会,向2025级的“深小研”们致以最热烈的欢迎!
园子里充满无限可能。在这里,我们可以与诺奖获得者巅峰对话;可以划龙舟、赛艇,在大沙河上体验一把乘风破浪,可以在实验室构造灵巧手、绘制未来建筑,也可以在荷塘边与美丽的黑天鹅邂逅,在海洋楼遥望三所学校的校徽共现。
但也正是身处复杂系统,面对模糊边界和一些纷扰事务,我们常会感到手足无措。我所在的科技哲学领域,会将其归纳为“熵增”现象,这也是热力学的基本定律,提示我们,系统若没有外力干预,混乱度会不断提升。对此,我想基于在清华生活成长的经历,就“逆熵增”——不断向系统注入新的负熵,和大家分享一些个人的想法。
首先,为知识探索注入“结构性负熵”,在纷繁信息中锚定焦点。从本科到博士,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就像三副透镜,无论怎么变,我都会用他们窥探科技创新的内在逻辑。当下,科研最大的挑战是信息多样而无从筛选。今年博士毕业的任俊杰师兄,就曾遇到实验结果反复不一致的困境。在导师的指导下,从最基础的温度、压力数据逐步分析,最终揭示了我国南海典型黏土矿物对天然气水合物热动力学的影响机理。身边类似的榜样还有很多:有的在国际上首次实现超千角秒的大气湍流实时观测与矫正;有的深耕人工智能安全领域,提出全新的大模型自动安全对齐策略。
其次,为跨界联结注入“交叉性负熵”,让交流打破学科与生活的边界。学科交叉,正是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鲜明特色。还记得学生科协、灏真科技评论社举办的微沙龙上,当社科思维碰撞工科技术,我们讨论的是伦理如何影响自动驾驶的路径选择;当生物医药遇上数据科学,AI解析生物结构的无限可能被一一解锁。当然,交叉从不只局限于学科领域。刚刚结束的学生创新领袖训练营,来自九个国家的国际学生、不同领域的非全日制同学,和我们一起徒步登山、畅谈未来、交流思想。“入海行”“名企之路”“躬行计划”等项目让我们与深圳的创新基因深度耦合,南国清华,也因多元、包容而生生不息。
再者,为长期坚持注入“信念性负熵”,以坚定的初心抵御时光的衰散。在成为双肩挑政治辅导员的近五年时间里,常有同学跟我夜聊,或许是论文修改时的瓶颈,或许是面对多样选择时的踌躇和迷茫,也有一次次失败后产生的退意。面对自然发生的熵增现象,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作为“外力”,很容易在困境中迷失方向。扎根广东的严振瑞学长,用35年的时间,守护着东深供水工程这条生命水脉。他设计的输水渡槽,至今滴水不漏;攻克的技术难题,创下多项世界之最。这坚守的背后,是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信念,更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初心。
亲爱的师弟师妹们,熵增不可逆,但坚持注入负熵的选择永远在我们手中。那就让我们以自强不息的劲头,为知识探索、跨界联结、长期坚持注入力量;以厚德载物的胸怀,在有序中积累能量,在奋斗中创造价值。
最后,愿2025级的每一位“深小研”,都能在南国清华乘风破浪,奔赴璀璨未来!
谢谢大家!
摄影:黄尹思
编辑:叶思佳
审核:聂晓梅、林洲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