葆山之沉稳,拥海之魄力
——在2025年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水利工程专业2025级博士生 田镇嘉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海洋工程研究院的2025级水利工程直博生田镇嘉。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代表我们2025级全体博士新生发言。此刻,我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清华人”,更有着一个特殊的注脚——南国清华的新一代生力军。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新生,向一路支持我们的师长、亲友,以及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致以最诚挚的感谢。是你们,让我们得以在此相遇,以奋斗为笔,书写人生的新篇章。
回望来路,我深深体会到,成长是一场持续跨越的旅程。从家乡贵州的苍茫群山,到东南大学的求学岁月,再到今天站在南国清华园里,我实现了三重关键的跨越,每一次都让我更加明晰肩头的使命。
第一重跨越是地理与视角的跨越。我的家乡贵州,是中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群山塑造了我坚韧、踏实、勇于攀登的品格;而我今天所在的深圳,则是中国最开放、最前沿的窗口,深圳以敢闯敢试、向海图强的精神,教会我远眺与开拓。从山到海,不仅是地理的迁移,更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世界,发现问题。
第二重跨越是身份与使命的跨越。本科在东南大学的求学之路,让我学会了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学习者。而站在清华这个新起点上,博士生涯意味着一次根本的蜕变:我们的任务不再是解开试卷上的标准答案,而是去探索人类认知边界上那些“无人区”,是去做第一个回答问题的人。如果说本科阶段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世界,那么博士阶段就是要努力成为那个让后人能够站得更高的肩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正在我心中沉淀出新的分量——我们不仅要完善小我,更要通过探索新的领域来服务大我。
第三重跨越则是价值与创造的跨越。清华的底蕴滋养了我们“顶天”的志向,而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热土则赋予我们“立地”的担当。我们当以“交叉融合”与“产业赋能”为使命,让研究走出论文,直面真问题、回应真需求。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存在完美地回答了我们博士生的终极之问:研究究竟为了什么?——为的就是以科技破解真问题,与产业深度融合,用创新服务人民。
有人问我,一个看惯了山的孩子,为何选择走向海洋?我想,山与海并非对立,而是生命的两种状态。山赋予我“板凳一坐十年冷”的定力,海吸引我去探索未知的广阔。我的研究方向是颗粒泥沙运动与海洋防灾减灾。它不只关乎理论,更直接指向海岸保护、航道安全、灾害防御这些重大民生课题。我愿做一名海洋的'把脉人',追踪泥沙,洞察海洋,为建设万里海疆贡献力量。
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和我一样,我们的研究领域或许不同——有人工智能、有生物医药、有未来人居、有电子信息等——但我们此刻站在这里,就拥有了共同的身份和使命。我们不仅是清华人,更是被深圳这片创新热土所选中的“浪潮儿”;我们不仅怀揣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底色,更被赋予了“敢为人先”的湾区气质。
同学们,新征程已然开启。让我们以使命之名,誓言:葆有“山”的沉稳,耐得住寂寞,深耕不辍;拥有“海”的魄力,敢闯无人区,勇立潮头;传承清华的精神,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
让我们在这片热土上,共同书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青春华章!
谢谢大家!
摄影:黄尹思
编辑:叶思佳
审核:聂晓梅、林洲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