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S人文

返回
人文日新·语言周 | 与语言共生

发布时间:2025-10-19

编者按:

我的语言的界限就是我的世界的界限。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命题5.6;牟宗三译,1960

语言是思想的居所,也是我们认知世界最根本的维度。思想家们对语言的深刻洞察,引领我们重新审视这一看似平常、实则塑造着我们全部世界的媒介。这些跨越世纪的哲思共同指向:语言远非工具,它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家园,是文明得以传承的基石,更深刻地定义着我们理解现实的广度与深度。愿这些思考能唤醒我们对语言的自觉与珍视,在日复一日的言说与书写中,守护并拓展我们共同的精神世界。

本周领读:张成萍

一、《逻辑哲学论》

我的语言的界限就是我的世界的界限。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命题5.6;牟宗三译,1960

德语原文:

Die Grenzen meiner Sprache bedeuten die Grenzen meiner Welt.

——Ludwig Wittgenstein, Logisch-Philosophische Abhandlung (Annalen der Naturphilosophie 14, 1921).

英文译文:

“The limits of my language mean the limits of my world.”

——Ludwig Wittgenstein,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trans. C. K. Ogden (1922).

二、《路标》

人并非语言的主人。相反,语言才是人首先而且一向栖留的领地。

——马丁·海德格尔,《路标》,商务印书馆,2000,孙周兴译

德文原文:

Der Mensch ist nicht der Herr der Sprache. Umgekehrt: Die Sprache ist das Herrschaftsgebiet, in dem der Mensch zunächst und künftig sich einrichtet.

——Martin Heidegger, Brief über den Humanismus (1947)

英文原文:

“Man is not the master of language. On the contrary, language is the domain in which man first and foremost is at home.”

——Martin Heidegger, Pathmarks, trans. Capuzzi & Gray

三、《早餐桌上的教授》

每种语言都是一座神庙,供奉着说这种语言的人的灵魂。

——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父),《早餐桌上的教授》(1872)

英文原文:

Every language is a temple in which the soul of those who speak it is enshrined.

——Oliver Wendell Holmes Sr., The Professor at the Breakfast-table, Boston: J.R. Osgood, 1872.

四、《信件与社会目标》

语言犹如一座城市,人人皆曾为其建造添过一砖一石。然而个人之力不过如珊瑚虫为奠定大陆基座的珊瑚礁添一细胞,实难居功。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信件与社会目标》(1875)

英文原文:

Language is a city to the building of which every human being brought a stone; yet he is no more to be credited with the grand result than the acaleph which adds a cell to the coral reef which is the basis of the continent.

——Ralph Waldo Emerson, Letters and Social Aims (1875) 

五、《诗人谈创作》

一个诗人,首先应当是一个热切爱恋着语言的人。

——W. H. 奥登,“方与长——语言的几何”,《诗人谈创作》(1948)

英文原文:

A poet is, before anything else, a person who is passionately in love with language.

——W. H. Auden, Squares and Oblongs, from Poets at Work, ed. Charles D. Abbott, New York, 1948.


【栏目寄语】

“人文日新”,源自清华百年精神内核,意指人文精神的传承与革新。

“人文日新”栏目,愿以每日晨读为微光,与您共燃思想星火。

“人文日新”不止于晨读,更是对永恒命题的求索。

“人文日新”碑,由清华1934级校友于毕业60周年之际(1994年)敬赠母校,并于校庆83周年纪念日隆重落成。碑上镌刻的“人文日新”四字,正是清华校园文化与精神的核心象征。

1934级堪称清华校史上群星璀璨的一届。这方纪念碑的捐赠者们,有许多如雷贯耳的名字:季羡林、夏鼐、吴晗、翁文波、张宗燧、孙德和、时钧、高振衡、徐芝纶、张青莲、陈省身、张光斗、赵九章、钱学森、顾功叙、张煦……他们以人文之思、科学之光、工程之智,共同诠释了“日新”的真谛——在传承中突破,在坚守中新生。


“人文日新”栏目由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人文社会科学部主办,自2025年9月启动,以每日经典晨读,启迪智慧,滋养心灵。更多精彩内容将每日通过“SIGS艺术与人文”微信公众号发布,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供稿:人文社会科学部

统筹:张成萍、陈芷洹


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