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返回
深圳商报专访科学家贺艳兵,解码电池安全终极方案

发布时间:2025-10-29

从电动车自燃到智能戒指电池膨胀,随着电池应用场景持续拓展,电池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让电池既高效又安全?

在近日举行的2025年先进电池产业集群论坛上,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材料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贺艳兵教授凭借在高安全性固态电池领域的突破性贡献,摘得第三届“集群清新奖”之“清新杰出人物奖”。这位深耕电池领域20余年的科学家,带领团队攻克多个固态电池难题。近日,贺艳兵接受深圳商报独家专访,详解电池燃爆原因及固态电池技术攻关、产业化进程等热点问题。

破解“双难”,加速“固态堡垒”落地

“传统液态电池像装着易燃液体的容器,一旦破损就可能起火甚至爆炸。而固态电池用固体电解质替代液态电解液,能够有效解决易燃问题。”贺艳兵的生动比喻,道出了固态电池被视作下一代动力电池终极方向的核心逻辑。 

2012年,贺艳兵在香港科技大学访问期间,敏锐地捕捉到固态电池技术在解决传统液态电池安全隐患、提升能量密度上的巨大潜力,果断将研究方向转向固态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研究。彼时,行业对固态电池技术的研究较为缓慢,尤其是界面兼容性和离子电导率这两大核心难题,严重制约着技术落地。

面对挑战,贺艳兵带领团队从材料特性入手寻找新路径。经过无数次实验探索,团队在2023年实现了突破——首次将介电陶瓷材料耦合方法引入复合固态电解质,通过揭示锂盐解离和离子跨界面自发迁移机制,使复合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显著提升,达到了实用化水平。该研究成果大幅提升了复合固态电解质的离子输运能力和可移动锂离子的浓度,为突破复合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阈值奠定了理论基础。

针对固态电池中的界面兼容性难题,贺艳兵团队十年前提出的固态电池“原位聚合固态化技术”同样具有重要应用价值,通过原位反应构建离子导电复合界面,实现固-固界面原子级耦合与跨界面兼容。“就像给砂纸涂特殊胶水,原位反应中自然贴合,既紧密又稳定。”贺艳兵形象地解释。这项技术如今已成为产业界解决界面兼容性问题的核心方案之一。

正是每一次的创新突破,让曾被视作遥远的固态电池未来加速向我们驶来。

打通“最后一公里”,让科研成果服务产业和民生

“研究不仅是为了学术成就,更重要的是让老百姓用上更安全的电池。”贺艳兵的这句话,道出了他推动成果转化的初心。

为推动核心技术的落地,2025年初,贺艳兵通过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技术转让,参与创立了广东固态清能科技有限公司。这家位于深圳坪山的初创企业,旨在将其团队原创的“高介电复合固态电解质”等关键材料进行批量化制造。目前,相关产品已进入中试阶段,有望为固态电池产业化提供关键材料支撑。据悉,截至目前,贺艳兵团队已获60多项授权发明专利,多项核心技术方案已经技术转化,正在推动固态电池及关键材料行业和产业的发展。

展望未来,贺艳兵认为固态电池产业将迎来关键10年。虽然当前固态电池仍面临成本、快充技术工艺等挑战,但其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上的巨大优势,使其被视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终极方向。随着大量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固态电池产业链已逐步成型。据GGII统计,固态电池投资规划总金额已超过2000亿元,规划产能超400GWh。预计从2024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高达133%。

深圳企业固态电池领域的布局非常活跃,覆盖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以及复合体系等多种主流技术路线,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例如,欣界能源2024年8月启动建设全球首条5GWh级别的锂金属固态电池产线,产品目标市场包括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太蓝新能源2025年4月成功制备出世界首款能量密度达720Wh/kg的120Ah全固态锂电池样品。欣旺达2025年10月发布新一代聚合物全固态电池“欣·碧霄”,目标于2026年实现1GWh全固态电池量产。当前,固态电池产业已进入攻克工程化难题、迈向规模量产的爆发前夜。

创新沃土孕育产业未来

“深圳科研环境好,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大,这是深圳基础研究全国领先的重要原因,也是我选择深圳的主要原因。”贺艳兵介绍,从深圳市杰出青年基础项目到重点基础研究项目的资助,再到依托深圳政策支持建成的深圳全固态动力锂电池电解质工程研究中心,这些支持资源保障,是科研团队能够捷报频传的重要支撑。

在“产学研用”生态方面,他认为深圳“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生态优势突出,企业对新技术的需求敏感度高、转化意愿强,这种市场驱动力与高校科研实力的良性互动,为技术创新提供了绝佳土壤。


转自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罗凯燕)


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