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清正廉洁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精神追求,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根基。为弘扬校园廉洁文化,学院纪委推出“清深廉语”专栏,分为纪法百科、清华廉韵、音画廉洁和廉史今读四个系列,旨在进一步营造崇廉尚廉的校园氛围,以廉洁文化涵养校园正气。
清深廉语丨清华廉韵
清华校长的廉洁传承-周诒春
一、周诒春(1913-1918 年任清华学校校长):奠基者的“清节之守”
周诒春(1883-1958),安徽休宁人,留美归国后,于1913年10月-1918年1月就任清华学校校长一职,是清华早期发展的关键奠基人。他最先提出“将清华改办成一所完全大学”;筹划并主持修建了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和大礼堂,为清华校园奠定了空间格局;最早倡导“德智体三育并举”方针;确定了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沿用至今。1931年,清华大学建校20周年之际,学校纪念刊曾评价“周诒春任职四年余,建树极众,历任校长无出其右。”

01 | 以教育筑基,为国家育“根脉之才”
周诒春以“造就一完全人格之教育”为核心办学理念,推行“德智体三育并举”。德育上,他注重培养学生爱国精神,提出择业需兼顾“天性所近、国家急需、造福人类”,鼓励留洋学生学成归国,培育出清华爱国奉献的传统;同时倡导社会事业,他认为中国落后的一大原因是“学生实行精神之缺乏”。如果在校期间能够培养学生“养成实行之习惯,他日毕业应世,自不甘清净无为矣,此社会事业有造于学生之实行力者也。”可见,在周诒春看来,社会事业于国家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间接途径,于学生个人是一个培养社会道德、锻炼社会才能的机会。在他的提倡之下,清华学生热心投身于社会服务,自1912年成立青年会服务部,至1918年周诒春离职期间共有8个社会服务性团体成立,其中,成府职业学校系周诒春等人亲自发起组织,赞助清华附近贫寒失学子弟入校学习,学生多时达72名。体育方面,他推行“强迫运动”,建立西式体育体系,以“扫除文弱旧习”,使清华成为“中国最早设正规西式体育的学校”,不仅提升学生体质,更培养竞争与协作精神,1913至1925年间12次华北运动会清华获7次团体第一;1913年春,在菲律宾举行的第一届远东运动会,清华获多项第一,成绩突出,扬名国外。


1916年,周诒春与清华职员合影。前排中立者(左5)为周诒春,左1为副校长赵国材,右2为斋务长唐孟伦,右1为文案吴宓
02 | 以廉洁立校,把“每一分庚款都要用于育人”
廉洁,是周诒春治校的底色。清华经费源自庚子赔款,周诒春深知其为“国民血汗”,始终坚守“每一分庚款都要用于育人”的原则,建立严苛管理制度,从教务到总务均制定详细规章制度,确保照章办事,英国罗素曾赞誉清华 “清洁、守时、高效”。筹建图书馆、科学馆等“四大建筑”时,他以长远规划把控经费用途,坚持公开招标、严格审计,杜绝浪费,更将结余庚款用于学科建设与贫寒学子资助。
清廉自律是发乎内心的自爱自守。周诒春从不贪图职位上的福利和待遇,把金钱看得很豁达。他虽身居要职,却拒绝校长免费马车、煤补等福利,常以自费方式工作与生活,自备汽车、自付司机薪酬和午餐;在请辞休假期间,他拒收公司董事主动给予的薪酬;任内月薪虽丰,却多用以资助贫困学生,卸任后竟无固定居所,住过废弃的庙、寄宿过朋友家,把大部分工资都奉献给了公益事业,不事积蓄、不置房产,一生清风朗月。


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03 | 以清直行世,“臣心如水抵流言,清风传家润后人”
1917 年,因拒绝美方干涉清华办学,周诒春遭“妄糜巨款”诬告。他沉着应对,主动提交四年账目与合同待查,最终外交部以 “账目清晰、开支合规” 还其清白,他自勉“臣心如水”,以行动诠释清正之道。周诒春同样注重培养子女勤俭、平等、自尊、独立、奋斗的精神,不允许儿女穿高档衣物,不允许家属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影响谋求利益。在他的影响下,子女们都继承了勤俭节约的好家风。三子周华康家中的旧木椅和五斗柜就用了将近一个世纪,他曾长期免费为一家医学杂志审稿,有一年春节,主编特意给他送来薄礼表达谢意,但他最后还是坚决还回去,对学生送出的高档羊毛衫也坚决不收。
在周诒春辞职离校时,学生给予很高评价:“周前校长在校服务六载,勤勤恳恳,扩充校务,成绩昭著。……先生虽去,遗爱犹存。甚望诸同学努力前程,不负周前校长数年办学之苦心也。”周诒春校长以身作则,将“清”与“廉”融入清华血脉,成为清华廉洁传统的精神源头。

周诒春全家合影。从左至右为:周佑康(次子),胡怡爱(夫人),周耀康(四子),周珊凤(次女),周丹凤(长女),周聿修(父亲),周华康(三子),周诒春,周寿康(长子)
出处:清华大学校史馆官微、清华大学出版社、周诒春廉洁事迹馆
供稿:纪委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