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队伍

首页  师资队伍  教职工概况  高岩  中文信息
头像

高岩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电话:

邮箱:

地址: H314

  • 个人简历
  • 教学
  • 研究领域
  • 研究成果
  • 奖励荣誉
  • 概况

    教授是一位横跨学术界与专业实践领域的学者和建筑师。作为中国计算性建筑设计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他已成为该领域的主要领军学者之一。他的专业特长在于将数据驱动的数字化设计与材料导向的实体建造相融合,推动建筑解决方案在超高密度城市环境中兼顾可量化的性能与非物质的社会文化价值。

    教授的研究与设计实践聚焦于高度复杂的城市项目,致力于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性的平衡。他应对快速发展中固有的未来不确定性,通过对特定项目背景下空间价值、业态规划、商业可行性与运营潜能的交互关系进行严谨研究,从而生成创新的设计概念。他的工作以深度设计,同理建筑的理论发展为根基——这一博士论文成果深深植根于东方哲学传统。该方法论充分利用空间与形态固有的演变倾向,强调在超复杂条件下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适应性与共鸣感。

    他以实践为导向的研究批判性地审视计算性设计在跨学科领域的应用,以应对塑造未来人居环境的现实挑战。他的学术领导力还体现在重要的策展贡献中,包括2012年伦敦当代中国建筑展2014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相生共生主题展陈设计,以及2021年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坪山)分展场不插电的联合策展。

    高教授在业界的地位获得了众多国际权威设计奖项的认可。他担任中国数字建筑设计专业委员会创会理事,并自2010年起担任英国建筑联盟学院(AA)中国访校项目主任。


    教育经历

    · 201912-20246月,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高阶研究专业,PhD博士

    · 20039-20056月,英国伦敦AA建筑联盟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设计研究专业,M.Arch硕士

    · 19979-20026月,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B.Arch学士

    工作经历

    20254-至今,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院未来人居研究学院,副教授

    202010-20253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院未来人居研究学院,客座副教授

    202010-20253月,深圳易加设计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建筑师

    20179-20198月,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资深讲师

    20101-20178月,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助理教授

    20089-20098月,英国伦敦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建筑总监

    20079-20088月,英国AA联盟建筑学院,设计导师

    20054-20088月  英国伦敦Marks Barfield Architects建筑设计师

    学术兼职

    Director, AA Hainan Global Visiting School


    社会兼职

  • 教学课程

    · 建筑设计专题I

    · 现代建筑导论(基础课)

    · 硕士最终设计专题

    研究生指导

  • 研究领域

    研究方向专注于建筑(数字)设计与智造工程信息平台,具体体现为三个子方向:

     

    子方向一:“深度设计”的设计思维与方法

    “深度设计”挖掘驱动形式背后不可见力量的关联,整合应用到建筑实践的知识系统中,从哲学、技术和文化的层面分析研究,激发更具创造性和社会价值的设计实践,最终形成了我的博士研究论文——Deep Design for Empathetic Architecture, Negotiating Hyper-complexities during Chinas Rapid Urbanization。这个理论体系,已经被邀在多个学术讲台上讲解,如RMIT的“亚洲城市与建筑”必修课,深圳大学2021年度当代建筑前沿课程系列讲座,等等。博士论文也受邀作为RMIT出版发行的 Practice Research. The Asian City 一书,该书从至今12年众多博士论文中,精选出19个卓越博士研究项目,收录其中。在深度计论的指导下,我已经开始发表文章,指导自己多样化且批判性的实践,并已经获得多个国内、外的设计奖项。在2022年,我根据“同理建筑”的理念,联合国际著名中国建筑师刘晓都(现坪山美术馆)和徐宗瀚成功策划第九届深圳/香港城市双年展坪山区分展,“大万不插电”。该展后成功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首届“公共艺术展”。

     

    子方向二:DfMA装配式建筑设计与智能制造

    Design for Manufacture and Assembly是建筑从工程化走向产品化的重要方向,具有通过智能制造影响建筑行业的重大意义。这个研究方向主要对建筑行业的现状和其下建筑师的从业状态深刻反思,在工业4.0和数字化设计与建造快速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提出再次向智能工业化学习的目标。用大规模定制、开源设计等当代理论,结合中国传统大木构建筑中的设计智慧,批判性的继承和理解产品设计中的概念,比如模数、模块、组合变化、性能化等,从事引领市场的产品研发,填补中国在高端定制全装配建筑产品的设计与加工一体化建筑产品的空白。如与上海略海集团联合研发的驿殿可移动式客栈产品系列,以及与奥雅椽为智造(深圳)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CARI系列,就是这个研究方向下的模块化装配式建筑研发项目。其中驿殿系列是国内第一个用定向重组竹和全榫卯结构作为主体建筑结构的产品,完全可逆,快速建造,拆除后不留任何痕迹,生态环保。

     

    子研究方向三:基于数字引擎平台的大型设计
    数字引擎实验室开发以人为本的工业化数字平台,以支持跨行业开发、产品研发及创意工程。通过人文驱动的技术研究,实验室专注于系统创新设计、智能制造及跨类型可持续建造。该实验室融合模块化架构、动态资源分配与人工智能协作,实现多场景创意工作流。其目标是构建面向数字生产的智能技术生态系统,同时探索数字引擎技术在游戏、影视、时尚、汽车、建筑与城市规划等跨行业应用,并将技术延伸至人居设计及工业制造领域。最终目标是建立可复制、可扩展的创意工业化生产框架


    主要项目

    1. 西安国际足球中心

    西北地区陕西省重大建筑实施项目,建筑国际设计竞赛

    投资25亿,已建成,中国足协承接亚洲杯和世界杯的专业足球场,按照FIFA标准设计。

     

    我作为项目中方主创,与国际建筑大师Zaha Hadid事务所联合创作,从15家全球顶级建筑设计大师中(包括OMAGMPMAD等)摘得桂冠。我应用“深度设计”形成全生命周期的空间设计策略;应用“运算化”形成看台基于C Value的科学设计,以及全球首创的正交双层索网大跨张拉结构的球场屋盖设计。

     

    此项目在未建成时就已经获得2023CRED Award国际建筑设计金奖

     

    此项目设计研究的文章《 西安国际足球中心的设计概念与设计定型——超大跨体育场的建筑结构协同创新设计》发表于清华大学《世界建筑》杂志20233月刊。

     

    2. 和平实验中学

    深圳龙华区重点实验学校实施项目

     

    我作为项目主创,从和平小学《多样化学习空间》的国家教育部研究项目开始,与和平学校的校长合作探索空间和教学的关系,其成果应用到和平小学改造,以及本案的学校空间设计策略。有几个首创:

    1. 由于用地极限,是深圳允许建校的最小场地,首创将学校操场和跑道与教学楼垂直布置;

    2. 突破了普通教室和操场间距的规范数据,通过声学模拟的科学方法论证其声学性能合规性,对于学校建筑规范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案的前身项目“和平小学”获得2023年“亚洲教育环境设计”奖“学习空间”类的金奖;

    2025WAF世界国际建筑节建筑教育类项目最终入围奖。

     

    3. 罗湖一馆一中心

    深圳市罗湖区重点大型文化实施项目,建筑国际设计竞赛

     

    目前全球最高的文化综合体项目(高100米,占地9000平米,总建筑面积地上6万平米左右),高密度文化综合题的典范,建设中,预计2026年投入使用。

     

    我作为设计主创,从立项可研阶段,就通过“深度设计”在策划阶段的关注使用者行为的设计研究方法,形成空间关系和整体结构,并因此从国际设计竞赛中赢得项目的设计权。

     

    本案在未建成时就获得2022WAF中国大区设计卓越奖Design Excellence

     

    4. 凯博易控商务电动车工厂

    江苏省高新智能制造工厂重点项目,亚洲国际设计奖项

     

    “深度设计”关注行为和组织关系的空间策略应用案例,成为江苏省产业类型标杆项目,受到省级领导参观考察。该项目具有工厂类型建筑的原创性,突破了现有工厂的空间类型,对智能制造行业的生产空间产生重要影响。新建能源集团董事长参观考察后,直接邀请我作为新疆哈密矿区能源小镇的主创建筑师。

     

    本案获得2022A&D亚洲设计大奖办公建筑类别金奖


  • 代表性论文

    [1] 常镪、高岩王哲,《西安国际足球中心的设计概念与设计定型——大跨体育建筑的建筑结构协同创新设计》。清华大学《世界建筑》杂志,202303期,46-51页。

    [2] 高岩从数字化能力到设计智慧》。《DOMUS China141期,2019年,ISSN 1000-7296Page 120-123

    [3] 高岩、陈淑芬、肖诚、牟中辉, TOD 慢行交通和公共空间设计》。《大湾区城市与建筑设计技术手册》,ISBN978-7-11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9年,Page 24-43

    [4] 郭馨、高岩,《数技智造——天颐湖儿童体验馆设计与数字技术的运用》。《建筑学报》,201705期,ISSN 0529-1399Page 30-35

    [5] 郭馨、高岩、吴彬,简杂计艺——天颐湖儿童职业体验馆的材料与构造》。《建筑技艺》201705期,ISSN 1674-6635Page 76-85

    [6] 郭馨、高岩,技上计2014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大型特展“共谋•共生”展览空间设计》。《建筑技艺》,20155月,Page 12-17

    [7] Gao Yan, Guo XinIntelligent Making and Robotic Structure. Periodica Polytechnica Architecture, Published by the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of the Budapes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conomics, ISSN Number: 1789-3437, Budapest, Hungry, 2016.

    [8] Gao Yan, Chang Qiang, Lo Tiantian, Integrated Open Source Design for Architecture in High Density Housing Practice.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Published by David Publishing Company, Volume 2015.9, ISSN Number: 1934-7359, New York.

    [9] 高岩, 基于设计实践的参数化与BIM》。《南方建筑》,20148月,ISSN 1000-0232Page4-14.

    [10] 高岩, 质疑数字化(建筑)设计——浅谈数字化“与”(建筑)设计》。《建筑技艺》2014年第04期,ISSN 1674-6635, page 40-43

    [11] 高岩,后理论时代实用主义的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城市环境设计》。2012年第8期,工程科技II辑,Page 151-153

    [12] 苏运升;高岩、常强,《大规模定制的保障房住区系统设计——深圳2011“一·百·万”保障房设计竞赛综合类金奖方案:易·度》。《建筑学报》,2012年第5期,工程科技II辑,Page 13-19

    [13] Gao Yan, Su Yunsheng, Computational Design Research for High Density Social Housing in China. Journal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JET), Published by The Glob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um, Volume 2, ISSN Number: 2251-3701, Singapore, 2012.

    [14] Gao Yan, Scripted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 Invisible Computation. Scripting The Future 《建築數字化編程》, ISBN Number: 978-7-5608-4835-8, Page 113-120, 2012.

    [15] Gao Yan, Synthetic Computational Design. New Computational Paradigms, 2012年,ISBN 978-7-5608-4835-8Page 164-173.

    [16] 高岩,参数化设计——一种更高效的设计技法》。《世界建筑》第215期,2008年,Page 28-33

    代表性著作

    主要专利成果


    1. 一种家具单体和拼装式组合家具,202410月获批创新实用型专利,申请号或专利号:202420054803.4

    2. 装配式可移动客栈,中国,ZL 2018 3 0740136.52018年获批。

    3. 螺旋升降观光塔,中国,ZL 2011 2 0081285.82011年获批。

    其他成果

  • 荣誉奖项

    2025 Final Shortlisted, WAF (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 Completed Buildings – School, Heping Middle School.

     

    2023 Excellence Prize, Architecture (Professional), A&D China Awards and Trophy Award, Fengdong Football Park, in Best Communal Space Category.

     

    2023 Gold Award, CRED AWARD 2022-2023 (Future Projects), Xián International Football Center (Co-designed with ZHA).

     

    2023 Gold Award for Learning Space Design, Asia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Design Awards, HEPING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LONGHUA SHENZHEN.

     

    2022 Gold Medal, Architecture (Professional), A&D China Awards and Trophy Award, eKontrol High-tech Park, in Best Workplace Category.

     

    2022 First Prize, Chong Qing Tongji Xiehe Hospital (Province Level Significant Project), in collaboration with Southwest Architecture Design Institute.

     

    2022 Design Excellence Shortlisted for Final stage, China Award by WAF (Future Projects), Luohu 1+1 Cultural Complex.

     

    2020 Gold Medal, A&D Architecture Trophy Award 2020Vanke Cloud Deign Commune, Office Category.

     

    2020 First Prize, Xián International Football Center International Design Competition, Selected as the final winner, co-designed with Zaha Hadid Architects.

     

    2019 First Prize, Chengdu Metro No.6 Line Station Design, Selected as the final winner, co-designed with HCD Beijing and Guang Tian Ltd.

     

    2019 Second Prize, Shenzhen Children Hospital International Design Competition, Co-designed with HCD Beijing and BIAD Ltd.

     

    2018 Second Prize, Chengdu Nature and Science Museum International Design Competition, Co-designed with Zaha Hadid Architects

     

    2014 Top Prize“Super City”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Competition Promoter: Urban Planning Land and Resources Commission of Shenzhen Municipality, eMerging Sci-Garden City, ), in collaboration with Huahui Design Co., Ltd.

     

    2014 40 Under 40, Award under The Architecture Category, Recognizing High-flying Design Talents of Today & Tomorrow in Asia, organized by Perspective Magazine.

     

    2014 First Prize, Design Ideas Competition for Preservation Corridor for Lung Tsun Stone Bridge Remnants, Competition Promotor: Civil Engineering and Development Department, Architectural Services Department,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ngineers,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Landscape Architects,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Planners,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Urban Design.



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