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07

我院未来人居研究院学生团队获世界建筑社群网大奖

第40届世界建筑社群网大奖(World Architecture Community Awards)评选结果于2022年4月21日公布,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未来人居研究院的三位学生——吴伟龙、董舒堃、洪宇涵凭借设计作品《未来之城——水力之擎》(Super-Hydro-City!)获得学生组大奖。

吴伟龙、洪宇涵、董舒堃(从左至右)

该团队的获奖作品《未来之城——水力之擎》以205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为设计场景,试图对由此引发的沿海地区部分被淹没、城市用地逐渐减少等问题给出城市和建筑的设计对策。

《未来之城——水力之擎》建筑效果图

 

远景效果图

在遗传优化算法及工程数据的驱动设计下,该团队试图在在建筑中引入“水体”这一要素,以水的贮存解决海平面上升的问题;同时,贮水功能将发挥建筑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作用,增强城市的机动性。结合这一功能,团队提出并探索了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外骨骼结构。多余的海水将通过附着在建筑表面空心的外骨骼结构被抽出、淡化并重新分配到建筑内各部分的水体中。

水体分布的优化算法

借助抽水泵和水力发电机,“未来之城——水力之擎”中的贮水区域除了满足水的储存需求,还能将水中潜藏的重力势能进行储存以及释放。其中释放的能量将接入城市电网,缓解供电压力,实现供电曲线的“削峰填谷”。结构方面,除了常规的核心筒,外骨架结构也通过支撑及加固提高建筑的稳定性,以承受水体带来的高负载。

建筑水循环系统及基础设施系统概念图

水是一种极好的蓄热体。在深圳炎热的夏季,“未来之城——水力之擎”可以吸收建筑中的热量,从而显著降低建筑内的空调成本。此外,建筑之间通过花园空中廊道进行连接,作为绿色生态系统,其上表面下凹的形态可以收集雨水,用于中水及灌溉。

外骨骼功能示意图以及场地剖面图

 

外骨骼系统的另一个作用是成为连接各个建筑的“缆线”。借助电磁悬浮技术,建筑外骨骼可以如缆车一样引导汽车自由、快速、高效穿梭于各建筑之间,实现一种城市交通新模式。整个系统将是可复制的,并可适用于其他城市,解决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城市和建筑问题。

1:2500模型照片

本设计为我院未来人居研究院与纽约理工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NYIT-SoAD)的硕士联合设计课程作品,课程主题为“以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复合中心”,由未来人居研究院的彼得·罗素(Peter Russell教授主讲,共同指导教师包括我院访问副教授高岩、能源事业基金会(Energy Endeavour Foundation)主任露易丝·哈洛威(Louise Holloway)以及纽约理工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汤姆·维尔伯斯(Tom Verebes)。该课程旨在通过一系列基于数据分析的城市建筑概念,在深圳湾提出一种未来模式下的城市复合中心模型,为大湾区及其他地区的城市发展提供新的可能。

自2006年以来,著名建筑媒体世界建筑社群(World Architecture Community)每年在世界范围内评选世界建筑社群网大奖,该奖项旨在表彰能够激发建筑设计领域新兴话题的非凡设计。

项目链接:

https://worldarchitecture.org/architecture-projects/hvnhe/super-hydro-city--project-pages.html

 


文/图:吴伟龙、洪宇涵、董舒堃

编辑:黄萧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