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队伍

首页  师资队伍  教职工概况  王润铭  中文信息
头像

王润铭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电话:

邮箱:

地址: 国际一期大楼A栋1905室

  • 个人简历
  • 教学
  • 研究领域
  • 研究成果
  • 奖励荣誉
  • 概况

    王润铭,博士,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生物医药与健康工程研究院副教授、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现任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总务办公室副主任(挂职),并为工业生物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深圳分室)、活性蛋白多肽绿色生物制造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重组蛋白合成生物制造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研究机构成员。王润铭博士致力于金属化学生物学、合成生物学、合成化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交叉研究,重点聚焦于功能金属生物分子的合成生物技术开发及其医药应用。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核心方向:1)人工智能驱动的生物金属元件智能设计,解析结构机制并构建功能元件库;2)功能化金属分子的精准创制与生物合成,开发活性金属分子的修饰技术、递送载体及人工酶;3)金属药物的转化医学评价,在抗耐药菌、抗肿瘤等方向开展多尺度功能验证及构效机制研究。通过交叉融合人工智能与合成生物学技术,创制新型高活性金属药物,加速临床前开发进程。

    近年以第一作者(含同等贡献)或通讯作者身份在Nat MicrobiolNat Commun (2篇)、Proc Natl Acad Sci U S AChem SciiScienceChem Engi J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Video Technol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已获授权美国发明专利3项,公开美国/国际(PCT)专利2项。主持承担包括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海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C类(原青年科学基金)、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课题、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扶持计划项目课题、深圳市医学科学院青年探索基金等在内的多项重要科研项目。荣誉奖项方面,曾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入选者、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英国皇家化学会道尔顿地平线奖WLA青年科学家新面孔、深圳市“鹏城孔雀计划”特聘岗位B类人才、香港十大创科新闻、香港大学知识交流奖、香港大学-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奖学金(唯二获得者之一)、亚洲生物无机大会最佳展示奖、英国皇家化学会书籍奖等。研究工作受到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新华网、中国环球电视网(CGTV)、路透社、参考消息、凤凰网、南华早报、Science Daily等中外数十家权威媒体均进行过报道。


    教育经历

    201401-201802月,香港大学,生物无机化学专业,博士(导师:孙红哲教授,高一村副教授)

    201209-201312月,武汉工程大学,分析化学,其他(导师:陈嵘教授)

    200809-201207月,武汉工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士


    工作经历

    2025年6-至今,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

    2022年02月-2025年06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助理教授

    2018年10月-2021年10月,香港大学,博士后

    2018年4月-2018年9月,香港大学,研究助理


    学术兼职

    中国生化制药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化工青年委员会委员,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专家库成员,Infectious Diseases Reviews 编辑委员会委员,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客座编辑,Frontiers in Chemistry 客座编辑


    社会兼职

  • 教学课程

    化学药物发现的原理与实验技术、循证医学与真实世界研究、细胞培养工程、现代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实验、精准医疗平台的设计及其疾病诊断和治疗应用


    研究生指导

  • 研究领域

    研究方向聚焦功能金属生物分子的合成生物技术开发与医药应用,开展以下三个方向的研究:

    1)生物金属元件的智能设计与发现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挖掘、设计、表征具有特定金属结合功能的蛋白质/多肽元件,包括以下研究内容:

    • 通过人工智能驱动的预测与设计,创制具有目标金属结合活性和功能的新颖蛋白质/多肽结构;

    • 实验解析天然与设计蛋白/多肽中金属活性中心的结构、形成与分泌机制;

    • 整合金属结合位点识别算法及金属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验证并优化设计产物;

    • 研究设计的金属元件在宿主细胞中的适配性、代谢互作规律及其调控机理,发现潜在药物靶点,指导元件优化,并最终构建结构多样、功能明确的生物金属元件库。

    2)功能化金属分子的创制与合成

    发展精准金属化修饰技术,构建高效化学/生物合成体系,创制功能强化的金属生物分子,包括以下研究内容:

    • 开发精准金属化修饰技术,实现活性分子的位点特异性金属配体偶联与功能强化;

    • 设计刺激响应型智能递送载体,攻克金属药物分子高效、可控释放的技术瓶颈;

    • 创制高活性、广谱底物适应性的新型人工金属酶;

    • 开发高性能细胞工厂,实现功能性金属蛋白/肽的高效、稳定生物合成。

    3)金属生物医药分子的应用转化与评价

     系统评价方向一、二所创制的金属生物分子在重大疾病治疗等领域的应用潜力,推动其向临床应用转化,,包括以下研究内容:

    • 基于活性金属生物分子,开展针对抗耐药菌/病毒感染、肿瘤细胞程序性死亡诱导、肝纤维化抑制、干细胞分化调控等应用方向开展功能验证;

    • 利用生物靶点、类器官、动物疾病模型等多层次评价体系,系统评估金属药物的体内外药效、药代动力学特性及潜在毒性;

    • 研究金属生物分子的构效关系,揭示其跨尺度(分子、细胞、组织/动物水平)的功能机制;优化药物设计,加速候选分子进入临床前开发。


    主要项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 在研, 主持。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在研, 主持;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在研,主持;

    4.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在研, 主持;

    5.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课题,在研,课题主持;

    6.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创新创业团队项目,在研,核心成员;

    7. 深圳市财政局,科研发展经费,在研,主持;

    8. 深圳市医学科学院,深圳市医学研究专项资金,在研,主持;

    9.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扶持计划项目课题,在研,主持;

    10.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院交叉科研研究基金在研, 主持;

    11. PROCORE-France/Hong Kong Joint Research Scheme 2019/20Co-PI,. 结题;

    12. Seed Funding for COVID-19,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20-2021,Co-I, 结题。


  • 代表性论文

      

    1. Cheng H, Huang S, Cai L, Yangfan Xu, Wang R*, Yongbing Zhang*,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 2025, DOI: 10.1109/TCSVT.2025.3528625.

    2. “Focus Your Attention: Multiple Instance Learning with Attention Modification for Whole Slide Pathological Image Classification,”

    3. Yuan S#, Wang R# (Co-first author), Chan FW#, Zhang J, Cheng T, Chik KH, Ye Z-W, Wang S, Jin L, Li H, Jin DY, Yuen KY*, Sun H*, Nat. Microbiol, 2020, 5, 1439–1448

    “Metallodrug ranitidine bismuth citrate suppresses SARS-CoV-2 replication and relieves virus-associated pneumonia in Syrian hamsters” 

    4. Wang R#, Chan J. F-W#, Wang S#, Li H, Zhao J, Ip K-Y, Zuo Z, Yuen K-K, Yuan S*, Sun H*, Chem. Sci., 2022, 13, 2238-2248 [Back cover]

    “Orally administrated bismuth drug together with N-acetyl cysteine as a broad-spectrum anti-coronavirus cocktail therapy.”

    5. Wang R#, Lai TP#, Gao P#, Zhang H#, Ho PL, Woo PC, Ma G, Kao RYT, Li H, Sun H*. Nat. Commum., 2018, 9, 439.

    Bismuth antimicrobial drugs serve as broad-spectrum metallo-β-lactamase inhibitors

    6. Sun H#*, Zhang Q#, Wang R#*(Co-first author and Co-corresponding author), Wang H, Wong YT, Wang M, Hao Q, Yan A, Kao YT, Ho PL, Li H, Nat. Commum., 2020, 11, 5263.

    “Resensitizing superbugs carrying both blaMBL and mcr genes to antibiotics by auranofin”

    7. Zhang Q#, Wang R# (Co-first author), Wang M, Liu C, Koohi-Moghadam M, Wang H, Ho P-L, Li H, Sun H*,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22, 119, e2119417119.

    8. Wang R, Wang S, Chan S, Wang Y, Zhang Y, Zuo Z, Chan CF, Li H, Sun H*, iScience, 2020, 23, 101054.

    “Bismuth porphyrin antagonizes cisplatin-induced nephrotoxicity via unexpected metallothionein-independent mechanisms”

    9. Chan S#, Wang R# (Co-first author), Man K, Nicholls J, Li H, Sun H, Chan GC. Transl Oncol. 201, 12, 788-799.

    A novel synthetic compound, bismuth zinc citrate, could potentially reduce cisplatin-induced toxicity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nticancer effect through enhanced expression of antioxidant protein

    10. Wang R#, Cheng G#, Dai Z, Ding J, Liu Y, Chen R*, Chem. Engineer. J, 2017, 327, 371-386.

    “Ionic liquid-employed synthesis of Bi2E3 (E=S, Se, and Te) hierarchitectures: the case of Bi2S3 with superior visible-light-driven Cr(VI) photoreduction capacity”


    代表性著作

    1. Wang R, Li H, Ip K-Y, Sun H. Bismuth drugs as antimicrobial agents, Advances in Inorganic Chemistry : Med. Chem., 2019, 75, 183-205, Elsevier Publisher.

    2. Wang R, Li H, Sun H. Bismuth: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Health Effects. Encyclopedia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2nd Edition, Elsevier Publisher, 2019.

     


    主要专利成果

    1. 美国专利,已授权,US10201518B2

    2. 美国专利,已授权,US10624871B2。

    3. 美国专利,已授权,US11554138B2。

    4. 美国专利,已公开, 申请号:US20220296639A1。

    5. 美国专利, 已公开, US20230218663A1。

    6. 中国专利,已授权, ZL 2017 8 0059904.3。

    7. 中国专利,已授权,ZL 2021 8 0039588.X

     


    其他成果

  • 荣誉奖项

    WLA青年科学家新面孔(2024)

    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2023)

    英国皇家化学会道尔顿地平线奖(2023)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 亚太区 (2022)

    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2022)

    “鹏城孔雀计划”特聘岗位B类人才 (2022)

    香港十大创科新闻 (2021)

    香港大学知识交流奖 (2021)

    香港大学-巴斯德所研究极奖学金(唯二) (2021)

    亚洲生物无机化学大会最佳展示奖 (2018)

    英国皇家化学会书籍奖 (2016)

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 号